俄羅斯和中國如何超越西方

一個新的世界秩序正在慢慢形成

BY Thomas Fazi 作者:托馬斯·法齊

https://unherd.com/2023/03/how-russia-and-china-overtook-the-west/

在過去的一年裡,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一直在努力推動世界其他國家為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並制裁俄羅斯,以期孤立後者。總的來說,他們在這兩個方面都失敗了。西方官員可能會指出,193個國家中有141個國家支持最近要求俄羅斯從烏克蘭撤軍的聯合國決議,但32個棄權國家包括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和南非——這些國家僅佔全球人口的40%左右。

儘管西方試圖將衝突「全球化」,但只有33個國家——佔全球人口的八分之一多一點——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併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日本和歐盟——換句話說,那些直接處於美國勢力範圍內的國家,在許多情況下涉及大量美國軍事存在。佔世界人口近90%的其餘國家拒絕效仿。如果說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這場戰爭實際上加強了俄羅斯與包括中國和印度在內的一些主要非西方國家的關係,並加速了一個新的國際秩序的崛起,在這個新秩序中,看起來越來越孤立的是西方,而不是俄羅斯。

自入侵以來,中國大幅增加了對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購買,同時向另一個方向出口了更多的機械、製成品和高端電子產品;他們的雙邊貿易增長了30%以上。兩國還承諾通過上海合作組織進行重大投資和基礎設施項目,上海合作組織是世界上地理範圍和人口最多的區域組織,其中還包括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和所有主要的中亞共和國。此外,由於西方制裁,他們被迫依賴在盧布兌人民幣貿易上代替使用美元,增強了人民幣的儲備貨幣地位。

在上個月的俄羅斯入侵週年紀念日,北京最高級別的外交官王毅表示,中國致力於「加強和深化中俄友誼」,「促進所有領域的互利合作區」。更重要的是,兩國越來越多地用同一種聲音談論需要一個更平衡的國際秩序,明確將他們的合作界定為旨在削弱西方在全球事務中的主導地位的合作。尤其是中國,含蓄地接受了俄羅斯的觀點,支持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表示,「這根本不是關於烏克蘭的它反映了關於世界秩序將是什麼樣子的鬥爭」。在此背景下,北京和莫斯科保持聯合軍事演習的穩定步伐,以及習近平將於今天在莫斯科會見普京也就不足為奇了。

美國對中國日益咄咄逼人的姿態只會助長北京精英們的看法,即他們與俄羅斯聯合起來對抗西方,為生存而戰。習近平最近對美國的政策發出了異常直截了當的指責,他指責華盛頓搞打壓中國的運動:「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們實施全方位圍堵打壓,帶來前所未有的打擊。對我國發展的嚴峻挑戰,」官方媒體援引他的話說。這與中國傳統的衡量方法大相徑庭。此前,中國外交部發布了一份異常重要的文件,題為《美國霸權及其危險》,聲稱美國「干涉別國內政,奉行、維護和濫用霸權,推進顛覆和滲透,肆意發動戰爭,給國際社會帶來危害」。

美國和西方的問題是,這一資訊開始在全世界引起共鳴。許多非西方國家的人認為,美國沒有資格向其他國家講授主權的神聖性、領土完整、國際法和所謂的基於規則的秩序。他們認識到,美國曾經違反過這些原則──最近一次是對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和敘利亞的災難性入侵和轟炸行動。這就是為什麼西方試圖將烏克蘭的衝突歸結為「善與惡」的道德鬥爭,在許多非西方人中引起了不安,特別是在那些曾經接受過西方殖民主義努力的國家。

例如,《華盛頓郵報》通過發表一系列對南非、印度和肯尼亞人的採訪來紀念上個月的周年紀念日;它得出的結論是,他們持有「對這場衝突的深刻矛盾看法,與其說是俄羅斯入侵是否錯誤的問題,不如說是當前和歷史上對西方的不滿」。它是拒絕站在基輔一邊的幾個非洲國家之一。

對於一些國家來說,不僅僅是他們不願意為烏克蘭犧牲自己的利益;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反對西方。正如廣受歡迎的南非電台主持人克萊門特·馬亞瑟拉(Clement Manyathela)所解釋的那樣:「當美國進入伊拉克,當美國進入利比亞時,他們有自己的理由,我們不相信,現在他們正試圖讓世界反對俄羅斯我仍然看不到入侵一個國家的任何理由,但我們不能對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行動發號施令。老實說,我覺得美國在試圖欺負我們。」

南非是那些選擇加強與俄羅斯關係的國家之一,也許我們不應該感到驚訝。在拉夫羅夫1月份訪問期間,南非外交部長納萊迪潘多爾稱兩國為「朋友」,並稱讚兩國「不斷發展的經濟雙邊關係」,以及「政治、經濟、社會、國防和安全合作」。最引人注目的是,南非參加了上個月與俄羅斯和中國舉行的軍事演習。

印度還在烏克蘭問題上公開挑釁西方。它最近宣布,自入侵以來,它與俄羅斯的貿易增長了400%,這主要是由於其石油相關產品的進口增加了700% ——這是由於它拒絕遵守西方強加的俄羅斯石油價格上限。俄羅斯仍然是印度最大的武器供應國。為了證明這些決定的合理性,印度政府對其打破西方外交政策權威的歷史意義進行了明確的敘述。正如印度前駐俄羅斯大使Venkatesh Varma上個月所寫:「在不接受西方對烏克蘭衝突的框架印度堅持自己的立場,這一立場提高了印度的全球地位。」

這種情況會持續多久?最近的事態發展肯定不會使全球的平衡向西方傾斜。一方面,越來越明顯的是,北約在烏克蘭的戰略並不奏效:不僅烏克蘭面臨著嚴重的損失,而西方國家無法跟上烏克蘭對彈藥和設備的需求,而且制裁也傷害了西方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另一方面,由矽谷銀行倒閉引發的金融危機再次提醒人們,西方的超金融化資本主義品牌的內在不穩定性。

就在上週,伊朗和沙特阿拉伯在中國的斡旋下簽署了一項歷史性協議,美國的全球地位再次受到打擊(值得注意的是,沙特外交部長當時正在莫斯科)。作為協議的一部分,伊朗已同意停止在也門武裝胡塞武裝,這可能為解決長達九年的也門戰爭鋪平道路。美國駐沙特阿拉伯大使館前代表團團長戴維·H·倫德爾 (David H. Rundell) 在《新聞周刊》撰文解釋說,這筆交易將被視為「中國在中東影響力的分水嶺」,同時進一步削弱美國在中東本已糟糕的聲譽在該區域。

所有這些事態發展表明,一場激進的地緣政治調整正在進行,這正在加速美國全球霸權的消亡。最近的一項全球研究證實了這一點由歐盟資助的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執行——標題鮮明,「統一的西方,與其他國家分開」。研究發現,雖然美國和歐洲越來越近,但它們在政治上與世界其他地區的關係卻越來越疏遠。烏克蘭的代理人戰爭「既標誌著西方的鞏固,也標誌著人們期待已久的後西方國際秩序的出現」,其特點是強烈希望在多個國家之間更均勻地分配全球權力——即多極化。它的結論是,即使烏克蘭以某種方式贏得了戰爭,美國領導的自由世界秩序「也極不可能」恢復。相反,「西方將不得不作為多極世界的一極生活」。

它證實了劍橋大學貝內特公共政策研究所去年10月進行的第二項研究的結果,該研究基​​於來自137個國家/地區的數據,這些國家/地區佔世界人口的97%。雖然南美洲、亞太地區和東歐的一些高收入國家變得更加親美,但它得出的結論是,「在從歐亞大陸延伸到非洲北部和西部的廣大國家中,我們發現相反的情況——在過去十年中與中國和俄羅斯靠得更近的社會」。現在,中國和俄羅斯在發展中國家——即在世界絕大多數人口中的受歡迎程度首次以微弱優勢領先於美國。

今天,當習近平和普京坐下來討論烏克蘭的未來時,這其中的含義是顯而易見的。中國和俄羅斯並沒有與西方脫鉤;相反,西方正在與世界其他地區脫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