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賽亞書第17章大馬士革聖經預言已經實現
2013年9月13日星期五
作者:Gary
DeMar
https://americanvision.org/9371/isaiah-17-damascus-bible-prophecy-has-been-fulfilled/
由於敘利亞的最新事態發展,預言家們紛紛現身…再次。2011年也發生了同樣的事情,當時預言愛好者聲稱《以賽亞書》第17章正在我們眼前實現。以下是2011年7月
21日上傳的影片範例: 以賽亞書第17章中的大馬士革將在一天之內被摧毀。這將在幾個月內發生在我們的一生中。它出現在新聞中並且隨處可見!這將實現有史以來最大的聖經預言之一!這一切發生之後,就要為基督的再來做好準備!我希望這能帶給你他到來的希望!
請注意時間參考:「僅僅幾個月的時間」。那是超過兩年前的事,這使得這個關於將近2700年前成就的真實預言的預言成為一個虛假預言。
從不學習,人們總是忘記,人們再次聲稱,以賽亞書第17章中關於大馬士革的預言從未在歷史上完全實現,就像時鐘一樣,天真的基督徒被捲入其中。
這個話題甚至引起了主流媒體的注意。《時代》雜誌報導了此事。《赫芬頓郵報》、《瓊斯母親》和《今日美國》等其他媒體也紛紛發表了同樣的看法。格倫貝克
(Glenn Beck)
的《The
Blaze》雜誌有一篇關於此主題的長文:「為什麼有些人相信這些『世界末日』聖經經文可能是解決敘利亞危機的關鍵。」
並非所有的末日預言家都認為大馬士革預言會在我們這個時代實現。令人驚訝的是,芝加哥慕迪聖經學院的教授查爾斯·戴爾博士認為大馬士革「在公元前7和8世紀被摧毀」他聲稱現在的伊拉克就是《以賽亞書》第13章和《啟示錄》中的巴比倫(16:19;17:5;18:2、10、21)。他堅信薩達姆·侯賽因的建設計劃證明巴比倫將從沙漠中崛起,實現聖經的預言。
薩達姆·侯賽因和古代世界征服者尼布甲尼撒。他們不僅外表相似,而且他們的使命也相同——控制世界。而這個世界統治的象徵就是一座古城[巴比倫]…
顯然,戴爾在談到大馬士革預言時採取了不同的方法:
「以賽亞書第17章預言了這座城市的毀滅,以及以色列北部王國的毀滅...大馬士革於公元前732年被亞述人攻占,而以色列北部王國則在公元前722年首都撒馬利亞被亞述人攻占時滅亡。」
他補充說,100年後,先知耶利米也預言了大馬士革的陷落,但大馬士革現已重建。「當這座城市被巴比倫的尼布甲尼撒佔領時,他的信息就實現了。」
除了戴爾之外,時代論作家馬克•希區考克(Mark
Hitchcock)也認為當今發生的一切都是預言的實現,他有力地證明了大馬士革預言已經實現。在對以賽亞書第17章預言的一些推測性解釋提出有益的批評之後,希區考克提出了以下中肯的評論:
我認為更合理的說法是,以賽亞書17章是在西元前8世紀應驗的,當時敘利亞的首都大馬士革和以色列的首都撒瑪利亞都遭到亞述人的打擊。在那次征服中,大馬士革和撒瑪利亞都被摧毀了,正如以賽亞書17章所預言的那樣。根據歷史記載,提格拉特-皮列色三世(西元前745-727年)大力向西推進,734年,亞述人挺進並包圍了大馬士革,兩年後的732年,大馬士革被攻陷。(馬克·希區柯克:《燃燒的中東:動盪的蔓延是世界末日的徵兆嗎?》)(俄勒岡州尤金:Harvest
House出版社,2012),第176頁。)
很遺憾,希區考克無法放手讓事情就那樣發展。在章節的結尾,他寫道:「儘管如此,我確實相信今天在敘利亞發生的事件指向尚未實現的聖經預言。」他聲稱「一部中東和平條約正在根據但以理書9:27的預言進行籌備。」
((希區考克,《中東的火焰》,178頁。))
但但以理書9:27中沒有提到中東和平條約,也沒有提到一位敵基督、接近200年的間隙、重建的聖殿、與猶太人的盟約等。((見加里·迪馬爾,末日瘋狂:現代教會的迷戀,第四版(喬治亞州散粉泉:美國視野,1999年),第25章。))
即使提姆·拉海(Tim LaHaye)的《預言研讀聖經》(Prophecy
Study Bible)也得出結論,以賽亞書17章的預言在「上帝在公元前732年用敘利亞的蒂格拉特-毗列色毀滅大馬士革」時應驗了。(提姆·拉海(Tim
LaHaye)編輯,《提姆·拉海預言研讀聖經》(Tim
LaHaye Prophecy Study Bible),羅亞諾加(Chattanooga):AMG
Publishers,2000年,707頁,對17:1-14節的註解。)請留意「毀滅」這個詞。
對《護教學研讀本聖經》中的這段經文的評論也是如此:
「大馬士革在舊約時代(以西結書 27:18)、新約時代(使徒行傳
9:19-27)和今天仍然是一座城市。這並不否定以賽亞的預言,該預言提到大馬士革作為敘利亞強大的首都在敘利亞-珥法蓮戰爭期間被摧毀。他的話與他在7:7-8和8:4和182人中宣布他的話與他在7:71列王紀下16:9)一致。((加里•史密斯,《以賽亞書》護教學研讀本聖經,泰德•卡巴爾編(納許維爾:霍爾曼聖經出版社,2007
年),1015,第17:1號註釋。))
我寫過許多文章,講述當代預言作者如何扭曲和歪曲預言文本,最後被懷疑論者用來質疑聖經的權威。聖經懷疑論者蒂姆·卡拉漢(Tim
Callahan)遵循當今預言觀察者的論點,並與他們一起得出結論,該預言尚未實現,因此是一個錯誤的預言。他寫道,大馬士革「確實被洗劫過無數次。但預言明確指出,它將永遠不再是一座城市,而這個預言顯然是錯誤的。奇怪的是,格里森·阿徹((格里森·L·阿徹,《聖經難題百科全書》(密西根州大急流城:Zondervan,1982
年)和喬什·威爾納道裁決(Here Lifes
Lifes
的裁決: Here Lifes
的裁決。
ublishers,1979
年))都沒有提到這個失敗的預言。((蒂姆·卡拉漢,《聖經預言:失敗還是實現?》 (加利福尼亞州阿爾塔迪納:千禧年出版社,1997
年),60–61
頁。))
他們不這樣做的原因很清楚。希伯來文在17:2中沒有「永遠」這個字。有關此問題的更多資訊如下。
以下是福音派、相信聖經的預言作者的五個當代例子,他們像懷疑論者卡拉漢一樣聲稱,以賽亞書第
17
章(和耶利米書
49:23-27)中的大馬士革預言尚未實現:
你明白了。根據上述評論,未來主義者(大多數但不是全部時代論者)認為,以賽亞書第17章和耶利米書第49章第23-27節中的對應內容尚未完全實現,因為大馬士革仍然存在。為什麼關於城市將變成「一片廢墟」的預言至今仍然存在?
永永遠遠?
首先需要討論的是,在以賽亞書
17:2中添加了「永遠」一詞,而大多數聖經譯本中都沒有這個詞語。《時代》雜誌文章對《以賽亞書》17:1-2進行了這樣的翻譯:「看哪,大馬士革不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片廢墟。她的城鎮將永遠荒廢。」我查驗了許多譯本,只有少數譯本包含「永遠」一詞。修訂標準版寫道「她的城市將永遠被荒廢」,而新美國標準版包含一個基於希臘七十士譯本(LXX)翻譯的邊注,其中包含短語「永遠」。
「永遠」一詞的加入是基於七十士譯本(LXX)對以賽亞書17:1-2的希臘文譯本,內容如下:
1.
看哪,大馬色已被廢棄,不再為城,必變作亂堆。
2.
永遠拋棄,作羊群的窩和安息處,也沒有人趕走他們。
不包含「永遠」一詞的譯文遵循希伯來文本。七十士譯本使用片語εἰς τὸν
αἰῶνα (
eis ton aiōna =「進入時代」)來翻譯有爭議的希伯來文。「永遠」的翻譯是基於希伯來語「Aroer」,在其他語境中,它是一座城市的名字。
《舊約希伯來語和英語詞典》認為עֲרֹעֵר這個詞是一個專有名詞、一個地方、一座特定的城市,名為「Aroer」——「位於死海東部阿農河北岸的一個聖經小鎮,位於現在的約旦河。」聖經中有三個城市名為亞羅珥,「一個位於猶大境內(撒母耳記上
30:28),一個位於約旦河東部以色列國的最南端(約書亞記
12:2、12:6),第三個位於更北邊,靠近拉巴(約書亞記
13:25,民數記
32:24)。((JA
Alexander,《以賽亞預言評註》,2卷合1(密西根州大急流城:Zondervan(1875)1953),1:333.))
我查閱了大量的評論,發現其中一些((例如,George
Buchanan Gray的《以賽亞書批判性和解經性評論》I-XXXIX(紐約:Charles
Scribner's Sons,1912),298))遵循LXX譯本,而其他一些((例如,John
A. Martin P.1064))提到了LXX變體,但並沒有遵循它。那麼翻譯為什麼會有差異呢?「Aroer」這座城市在希臘文中是如何變成「永遠被遺棄的」?需要對希伯來字母有一點了解才能理解為什麼七十士譯本的譯者在以賽亞書17:2中使用了εἰς
τὸν αἰῶνα(「直到永遠」,即「永遠」)。希伯來字母r(r)和d(d)形狀相似。resh
(r)是圓形的,而daleth
(d)
的右上角是方形的。因此,在LXX譯本中,arō
'ēr (עֲרֹעֵר = Aroer)
變成了'adê
ad (עַד עַד)。希伯來文עַד的兩次使用在以賽亞書的其他地方被翻譯為「永永遠遠」(例如,以賽亞書
30:8;32
: 14,17;34:
17;59:21)。
除七十士譯本外,似乎沒有任何理由採用改變希伯來字母。《講壇評論》中的這些評論很有趣,可能有助於闡明阿羅爾城與大馬士革預言相關的歷史性:
薩爾貢的編年史告訴我們,「Gal'gar」這個名字很好地表達了希伯來語ערער,薩爾貢第二年,它與大馬士革、撒馬利亞、阿爾帕德和西米拉結成聯盟,並在那裡發生了一場大戰,造成了巨大的破壞。薩爾貢圍攻了它,佔領了它,並將其化為灰燼(《過去的記錄》,50.se)。有充分的理由證明這節詩中的「Aroer」是在薩爾貢銘文的「Gargar」中出現的。它們將用於放牧羊群(參考以賽亞書
5:17;7:25)。這標誌著荒涼程度達到極點,牛群竟然在城市遺址上放牧。無人能使他們害怕;即「任何居民不得提出任何反對意見」。
約翰·N·奧斯瓦爾特(John
N. Oswalt)指出,希伯來結構「亞羅爾(Aroer)的城市」構成了「一個非常特殊的文字遊戲」((John
N. Oswalt,《以賽亞書》:第
1-39
章,《新國際舊約評論》
(ê 38),密西根州大註38עַד
)沒有給出。因此,希伯來文很可能是正確的,而七十士譯本對希伯來文的重新加工更多是基於解釋性的猜測,而不是實際的手稿證據。
上下文來看,以賽亞在描述城市最終命運的地方並沒有使用עַד。這意味著它在以賽亞書
17:2中的用法似乎與עַד在以賽亞書其他地方的用法不符,後者被翻譯為「永遠」(以賽亞書
9:6;26:4;30:8;45
:17
;57:15;646
: 19;646:
1;以賽亞在描述敵人或城市的毀滅時更喜歡使用希伯來語olam(14:20;25:2;32:14;34:10)。
將以賽亞書25:2與17:2進行比較,注意希伯來文olam用來表示一座未具名城市的「永遠」:
因為你使城變為亂堆,使堅固城變為荒場。陌生人的宮殿不再是一座永遠的城市[עֹלָם/
olam ],它永遠不會重建。
我們從那個時期的歷史中知道,許多城市被摧毀後從未重建,例如巴比倫:
巴比倫,列國之華美,迦勒底人之驕傲之榮耀,將如同上帝推翻所多瑪和蛾摩拉一樣。
它永遠不會有人居住,也不會世世代代有人居住;阿拉伯人也不在那裡支搭帳篷,牧羊人也不使羊群在那裡躺臥(以賽亞書
13:19-20)。
字olam的使用上下文與以賽亞書
17:2中的非常相似,這可能是大多數譯本採用馬索拉希伯來文本arō
'ēr (עֲרֹעֵר)而不是七十士譯本變體עַד
עַד的首選原因之一,因為
ָע ָע עַע
的首選城市,因為
ָע ָע
的國家。
因此,如果按照希伯來語來理解,以賽亞書第17章中沒有任何內容表明大馬士革及其周邊城市將「永遠」被摧毀。
時期
在決定哪些事件能夠實現預言時,知道預言「何時」實現非常重要。時間指標可以告訴我們預言是在遙遠的將來還是在不久的將來實現。有時預言的實現是不確定的。《新美國標準》稱「大馬士革即將不再是一個城市」(以賽亞書
17:1)。根據奧斯瓦爾特(Oswalt)對《以賽亞書》的評論,希伯來語結構「hinnēh...mûsār」是一個分詞結構,表示即將發生的行為,『看哪,大馬士革即將被摧毀。
』」((Oswalt,《以賽亞書》:第1-39章,
第348章,註
1))
喬爾•羅森伯格(Joel
Rosenberg)認為《以賽亞書》第17章是一個尚未實現的預言,他引用了《以賽亞書》的其他章節,試圖證明大馬士革的預言就像巴比倫的預言一樣,從未真正實現過:
在以賽亞書13章中,我們讀到巴比倫即將來臨的審判/毀滅。但上下文清楚說明,這些預言將發生在末世的深處,就在基督再臨之前。例如,在以賽亞書13:6中,我們讀到:「哀哭吧!因為耶和華的日子近了!」在以賽亞書
13:9
中,我們讀到:「看哪,耶和華的日子快到了」。這兩句話都指出,有關巴比倫被毀滅的預言,將發生在「耶和華的日子」之前的末世。「耶和華的日子」是聖經中的末世論術語,是指基督在大災難結束時,實際上、字面上、實際上的再臨。
根據羅森伯格的說法,預言還沒有實現,怎麼可能說「耶和華的日子近了」(以賽亞書13:6)呢?約翰•沃爾沃德(John
Walvoord)是羅森伯格讚許地引述的人,他對於「耶和華的日子」多方面的特性和應用提出了寶貴的意見:耶和華的日子」是舊約和新約中經常用的詞彙,用來形容神直接審判人類罪惡的任何時期。《舊約》記載以色列人多次忍受耶和華的日子,持續數天或數年。」((約翰·F·沃爾沃德,
《預言:理解最後戲劇的14個基本關鍵》(田納西州納什維爾:托馬斯·納爾遜,1993),第114-15
頁。))
「主的日子」並不是「末日深處,基督第二次降臨之前」的代號。請考慮一下時代論預言作家羅納德·肖爾斯(Ronald
Showers)對「主的日子」含義的延伸評論:
主的日子是指上帝對世界事態發展進行特殊干預,以審判他的敵人,實現他對歷史的目的,從而證明他是誰——宇宙的主宰之神(以賽亞書2:1-2;以西結書13:5、9、14、22-23;30:3、8、19、25-26
)。
這個主的日子(Day of the
Lord)的重要性的證據可以從聖經中對過去主的日子的提及中找到。聖經顯示在過去曾有幾次主的日子,上帝對其他國家施行和展示祂的主權審判。在公元前700年代,祂興起亞述去審判以色列北國(阿摩司書5:18、20),在公元前600年代和500年代,祂興起巴比倫去審判猶大南國(耶利米哀歌1:12;2:1、21–22;以西結書7:19;13:5;西番雅書1:7–13;2:2–3),在公元前500年代,祂興起巴比倫去審判埃及及其盟友(耶利米書46:10;以西結書30:3),並興起米代波斯去審判巴比倫在公元前500年代(以賽亞書13:6、9)。((Ronald
Showers,《主的日子的聖經觀念》,《
以色列我的榮耀》1992
年
4/5
月,第
30
頁。))
請注意他在以賽亞書第13章中關於巴比倫審判的陳述,因此,這與羅森伯格關於巴比倫審判尚未到來的說法相矛盾。
以賽亞書第13章描述了對很久以前存在的世界強國的局部審判。上帝派遣了誰來審判巴比倫?「看哪,我必激動瑪代人來攻擊他們」(13:17上)。如今,已經沒有米底人了。我們從但以理書中得知,瑪代人大流士征服了巴比倫(但以理書
5:30-31)。
聲稱
2700
年後大馬士革預言尚未完全實現,就是像懷疑論者蒂姆·卡拉漢那樣質疑聖經的完整性。「被移除」並不一定意味著「永遠被移除」。
一片廢墟
如果按照希伯來文原文來說,包括大馬士革在內的這些城市並沒有說會永遠成為「一堆廢墟」,只是說它們將被摧毀,成為「一堆廢墟」。考慮巴比倫人對耶路撒冷的審判的語言:
「主耶和華如此說:『這就是耶路撒冷,我已將她立在列國的中心,她四圍有列國。但她卻悖逆我的典章,比列國更甚,悖逆我的律例,比她四圍的列國更甚;因為他們厭棄我的典章,不遵行我的律例。』所以主耶和華如此說:『因你們比四圍的列國更擾亂,不遵行我的律例,不謹守我的典章,也不遵行四圍列國的典章。』所以主耶和華如此說:『看哪,我與你們反對,並必在列國眼前在你們中間施行審判的人』」(以西結書5:7-9)
與其他國家相比,以色列的審判會更糟(「我會在你們中間做我沒有做過的事」),而且這包括對大馬士革及其周邊城市的審判。然而,我們知道,經過70年的囚禁(耶利米書29:10;代下36:21-23;耶利米書25:12;27:22;但以理書9:2;撒迦尼亞書7:5)。儘管上帝對以色列人民的審判與以賽亞書17:3-6中對大馬士革的審判相似,但上帝還是讓以色列人民重返他們的土地,並將耶路撒冷恢復為一座城市:
法蓮的堅固城必消失,
並大馬士革的統治權和亞蘭餘剩的人民;他們必像以色列人的榮耀,」萬軍之耶和華說。
到那日,雅各的榮耀必然消逝,他肥胖的身體必然消瘦。
這必像收割的人收割莊稼,用手收割麥穗,又像人在利乏音谷拾取麥穗。
然而其中必剩下一些,好像搖動橄欖樹,高枝上必剩下兩三個橄欖,多結果子的樹枝上必剩下四五個橄欖。
Mark Hitchcock提出了以下很好的觀點:
當我們將以賽亞書17章1-2節和17章3-7節放在一起閱讀時,我們不得不得出這樣的結論:大馬士革遭受毀壞的同時,以色列也會陷落...以賽亞書第十七章的預言在公元前八世紀應驗,當時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和以色列首都撒馬利亞均遭亞述人攻陷。
耶利米書49:23-27也是如此。哈馬(以賽亞書
10:9;耶利米書
39:5;阿摩司書
6:2)和亞帕得(列王紀下
18:34;19:13;以賽亞書
10:9)已不復存在。「便哈達的堅固塔」在哪裡(以賽亞書
49:27;列王紀上
15:18-20;列王紀下
13:3)?
歷史記錄
對歷史記錄的研究表明,大馬士革正如以賽亞所預言的那樣變成了一片廢墟。請考慮以下範例:
與大馬士革發生的事情同時發生的是,「到那日,雅各的榮耀必衰微」(以賽亞書17:4)。這很可能是指北方部落被圍困和驅逐後的饑荒(列王紀下16:9)。大馬士革被徹底摧毀,正如以賽亞書17章所預言的那樣。驅逐艦本人——提格拉特帕拉沙爾——在他的年鑒中這樣說:
「我俘虜了800人,連同他們的財產、牛羊。我從庫魯薩和薩馬城俘虜了750名俘虜,從梅圖納城俘虜了550名俘虜。我摧毀了大馬士革16個地區的591座城市,就像洪水後的廢墟一樣。東:歷史資料翻譯》(布萊克韋爾古代史資料手冊),Mark
W. Chavalas
主編(Wiley-Blackwell,2005
年),第
333
頁。
正如以賽亞所預言的,提格拉特帕拉沙爾「摧毀」了大馬士革,使其成為「廢墟」。聖經是真實的,所有聲稱以賽亞書第17章的預言尚未實現的現代預言作者都在不知不覺中與懷疑論者和戰爭推動者站在一起,因為預言要求這樣做。
類別:聖經預言、聖經預言、末世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