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啟示錄成為主流:世界末日正成為常態 2024年5月3日
文章由明德學院的Erik Bleich和明德學院的Christopher
Star撰寫
https://studyfinds.org/apocalypse-mainstream-conversation/?utm_source=substack&utm_medium=email
過去一年人工智慧的指數級增長引發了關於人類統治地球的時代是否即將結束的討論。最可怕的預測是,機器將在五到十年內接管一切。
對人工智慧的恐懼並不是引起大眾對世界末日擔憂的唯一原因。氣候變遷和流行病也是眾所周知的威脅。報導這些挑戰並將其稱為潛在的「世界末日」在媒體中已變得司空見慣——事實上,這種做法太常見了,以至於它可能會被忽視,或者可能只是被視為誇張而已。
媒體中使用「啟示錄」一詞是否有意義?我們對美國公眾如何理解世界末日威脅的共同興趣使我們聚集在一起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中的一個是研究古代世界末日的學者,另一個研究當代關注的新聞報導。
>>>訂閱我們的免費時事通訊,以獲取健康、金錢、食品、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最新研究!
透過追蹤媒體描述為「世界末日」的事件,我們可以深入了解我們對潛在災難不斷變化的恐懼。我們發現,關於末日的討論將古代與現代、宗教與世俗、啟示與理性結合在一起。它們展示了這個起源於古希臘和早期基督教的術語如何幫助我們表達當今最深的焦慮。
什麼是啟示錄?
自古以來,人類就對世界的滅亡著迷。然而,「啟示錄」這個詞並不是為了表達這種關注。在希臘語中,動詞「apokalyptein」最初的意思是「揭露」或「揭示」。
柏拉圖在他的對話錄《普羅泰戈拉》中用這個術語來描述醫生如何要求病人揭開他的身體進行醫學檢查。當他要求對話者透露他的想法時,他也使用了這個比喻。
新約作者使用名詞「啟示錄」來指上帝對世界的神聖計劃的「啟示」。在最初的希臘通用語版本中,「apokalypsis」是《啟示錄》的第一個詞,它不僅描述了罪人即將到來的痛苦地獄,也描述了基督的第二次降臨,將為信徒帶來永恆的救贖。
當代世界的啟示錄
今天,許多美國基督徒感到上帝審判的日子即將來臨。在皮尤研究中心2022年12月的一項調查中,39%的受訪者認為他們「生活在末日」,而
10%
的人表示耶穌「肯定」或「可能」在他們有生之年再來。
然而,對一些信徒來說,基督教的啟示錄並沒有被完全負面地看待。相反,這是一個提升正義者並淨化世界罪人的時刻。
相較之下,世俗對這個字的理解很少包含這種救贖元素。世界末日更普遍地被理解為災難性的、災難性的事件,它將不可挽回地使我們的世界變得更糟。這是要避免的事情,而不是等待的事情。
十年又十年,我們最害怕的是什麼
政治傳播學者Christopher
Wlezien和Stuart
Soroka在他們的研究中證明,媒體可能更反映公眾輿論,而不是引導或改變公眾輿論。雖然他們的研究主要關注美國人對重要政策決定的看法,但他們認為,他們的研究結果適用於這些領域之外。
如果它們是正確的,我們可以利用過去幾十年來媒體對末日的討論作為公眾普遍關注的晴雨表。
按照這個邏輯,我們收集了《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和《華盛頓郵報》198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間所有提到「apocalypse」或「apocalyptic」一字的文章。
冷戰結束時,對核災的恐懼不僅在我們收集的報紙資料中占主導地位,而且在視覺媒體中也占主導地位,例如1983
年的末日後電影《明日之後》(The Day After),有多達1億美國人觀看了該電影。
然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將「天啟」一詞與氣候和疾病聯繫起來的文章(數量大致相當)超過了那些關注核戰的文章。到了2000年代,尤其是2010年代,報紙的注意力直接轉向了環境問題。
2020年代打破了這種模式。新型冠狀病毒導致提及流行病的文章激增。與整個2010年代相比,本十年的前四年將疾病與世界末日聯繫起來的故事幾乎是其三倍。
此外,儘管2015年人工智能幾乎沒有出現在媒體報道中,但最近的技術突破所產生的有關人工智能的末日文章數量在2023年首次超過了有關核問題的文章。
我們最該害怕什麼?
我們讀到最多的世界末日恐懼其實對人類構成了最大的危險嗎?一些記者最近發出警告稱,核戰比我們想像的更有可能發生。
這與負責世界末日時鐘的科學家的觀點一致,他們追蹤他們認為對人類生存的關鍵威脅。他們主要關注核問題,其次是氣候、生物威脅和人工智慧。
使用世界末日語言來描述這些挑戰似乎代表了這個概念的日益世俗化。例如,哲學家喬治·阿甘本(Giorgio
Agamben)認為,媒體將新型冠狀病毒描述為潛在的世界末日事件,反映了科學對宗教的取代。同樣,文化歷史學家伊娃·霍恩(Eva
Horn)斷言,當代世界末日的願景是沒有上帝的世界末日。
然而,正如皮尤民意調查所顯示的那樣,世界末日思想在美國基督徒中仍然很普遍。
關鍵在於宗教和世俗的世界末日觀點都使用同一個字。因此,近幾十年來,「世界末日」的含義已經從純粹的宗教觀念擴展到包括其他更多由人類驅動的世界末日場景,例如「核子世界末日」、「氣候世界末日」、「新型冠狀病毒世界末日」、或「人工智能啟示錄」。
簡而言之,媒體對世界末日的報導確實提供了一種啟示——不是世界將如何終結,而是世界終結的方式越來越多。它也揭示了一個悖論:今天的人們在復興和改編一個古老的字詞時往往會最生動地想像未來。
艾瑞克•布萊奇
(Erik Bleich)是米德爾伯里大學查爾斯•A•達納(Charles
A. Dana)政治學教授,克里斯多福•斯塔(Christopher
Star)是米德爾伯里大學古典學教授。
本文根據知識共享授權從The
Conversation重新發布。閱讀原文。
標籤:人工智慧、古代歷史、啟示錄、人工智慧、氣候變遷、世界末日、世界末日、流行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