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

最後一支號筒(末次號筒)202309月號月刊

 「第四位天使把碗倒在日頭上,叫日頭能用火烤人。人被大熱所烤,就褻瀆那有權掌管這些災的神之名,並不悔改將榮耀歸給神。」

啟示錄16:8-9

隨著又一個夏天即將結束,世界各地的許多人可能會因看到它的結束而鬆一口氣。世界大部分地區都經歷了酷熱,包括美國、歐洲和日本的部分地區。炎熱乾燥的環境為美國、加拿大、歐洲和其他地方爆發的山火提供了有利的環境。熱帶風暴和颶風正在我們世界的海洋中加劇,甚至太陽也表現出異常的行為,太陽風暴的強度足以影響地球上的生命。《全國廣播公司新聞》於2023822日發表的一篇報導強調了這個多事的夏季,指出「山火、颶風和高溫:美國正遭受來自四面八方的極端天氣的襲擊。」文章援引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副科學家岡薩洛·皮塔的話說:「我們正在研究多種災害的情況,我們在短時間內受到一系列不同事件的打擊。這就像雙重或三重打擊,即使它們頻繁發生或同時發生,負面影響也會加劇。」(1)

如果讓人們用一個詞來形容2023年的夏天,許多人可能會選擇「炎熱」這個詞。事實上,許多地區的氣溫飆升,遠遠超出正常水平。其中包括亞利桑那州鳳凰城,今年7月份,該市的氣溫連續31天超過華氏110度。(2) 在號稱地球上最熱的地方之一的加利福尼亞州死亡谷,7月份的氣溫連續十七天突破華氏120度。(3) 在得克薩斯州埃爾帕索,當地新聞將這個夏天描述為「酷熱難耐」,此前該州經歷了連續44天破紀錄的100度高溫。(4) 佛羅里達州邁阿密的高溫指數連續46天超過100華氏度,創下紀錄,最終於2023727日結束。(5) 科羅拉多州大章克申創下日最高氣溫紀錄;新墨西哥州蓋洛普;亞利桑那州金曼;和內華達州里諾。2023726日,密蘇里州堪薩斯城氣溫達到120 度,密蘇里州聖約瑟夫市氣溫達到122 華氏度。(5) 在世界其他地方,中國的一個偏遠小鎮在2023716日達到了驚人的125華氏度的氣溫。 (6) 719日,意大利西西里地區部分地區的氣溫超過了116 華氏度。希臘和西班牙也遭遇酷熱。「上個月比我們所見過的任何月份都要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首席科學家莎拉·卡普尼克(Sarah Kapnick)說:「20237月很可能比至少1850 年以來任何一年的任何月份都要熱。」(8)

八月份,包括佛羅里達州南部在內的多個地區持續出現異常高溫。《邁阿密先驅報》於2023810日發表的一份令人震驚的報告指出,邁阿密的天氣非常炎熱,南海灘的沙子溫度高達137度。似乎這還不夠糟糕,邁阿密布萊恩公園兒童遊樂場的橡膠地板的溫度為177.9 度。(9) 值得注意的是,2023823日有報導稱,22個州的約1.3億美國人收到高溫警告。(10)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網2023825日發表的另一篇報導稱,美國在過去30天內打破了3,600多項高溫記錄。(11) 

可以肯定的是,這樣的高溫是不尋常的。大多數科學家聲稱,氣候變化是造成這些令人窒息的熱浪的原因。然而,路透社的一份報告表明,當前被稱為厄爾尼諾現象的氣候模式至少是造成氣溫升高的部分原因。「厄爾尼諾現像是一種自然現象,除了導致世界許多地區氣溫升高外,還推動太平洋熱帶氣旋,增加美洲、亞洲和其他地區部分地區的降雨和洪水風險。」文章隨後指出,厄爾尼諾週期可能給全球造成3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12)

世界著火

20236月,威斯康星州出現了一種特殊情況。即使在本該晴朗的日子裡,天空也變得灰濛蒙的。空氣中瀰漫著煙味,阻礙了呼吸,迫使擔心健康的威斯康星人呆在室內。2023615日,威斯康星州自然資源部向居民發出空氣質量較差的警報。(13) 截至627日,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的空氣質量位居全球最差之列。(14)為什麼?自春季以來一直肆虐的加拿大山火產生的煙霧令人不受歡迎。密爾沃基哨兵報報導稱,2023年之前,自2011年以來,沒有出現過與加拿大山火相關的空氣質量警報。截至627日,該州官員已經發布了9次警告。(15)

威斯康星州的情況在全國許多州都出現過。事實上,在2023430日至 8 4 日期間,加拿大山火產生的煙霧導致與哮喘有關的急診就診人數增加了 17%。從紐約州一直到維吉尼亞州,以及中西部的伊利諾州、印第安那州、密西根州、明尼蘇達州、俄亥俄州和威斯康辛州都出現了這種上升。(16)位於麥迪森的威斯康星大學森林與野生動物生態學教授沃爾克-拉德洛夫警告說,未來幾年山火可能會帶來更多與煙霧有關的污染。「今年是極端的一年。我並不是說每年都會這樣,但我認為這樣的年份會越來越多,」他說。(17)山火正迅速成為一種令人不快的夏季傳統,甚至對那些遠離火焰的人來說,也會帶來令人不快的後果。

加拿大這確實是一個地獄般的夏天。截至撰寫本文時,今年4月首次開始的火災已燒毀超過3780萬英畝土地。(18) 總共發生了六千多起火災,目前仍有一千多起火災仍在燃燒。(19) 消耗的土地總量比美國愛荷華州的面積還要大。(20) 據加拿大廣播公司(CBC)報導,2023年的火災季節是加拿大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火災季節。(21)

最近幾週,加拿大西部省份的火災尤其嚴重。八月,西北地區首府耶洛奈夫市整個城市被命令疏散,儘管大火覆蓋了六百多平方英里,逼近了這座擁有約20,000名居民的城市。西北地區州長卡羅琳·科克倫 (Caroline Cochrane)表示:「我們都已經厭倦了『史無前例』這個詞,但沒有其他方式可以形容西北地區的局勢。」(22)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撰寫本文時,大火從未到達耶洛奈夫,儘管它確實發生在距該市九英里以內的地方。(23) 有趣的是,迫使數千人疏散的大火是由一次簡單的雷擊引發的。(24)

可悲的是,加拿大並不是最近幾周世界上唯一遭受火災破壞的地區。202388日,一場災難性的大火席捲了夏威夷毛伊島的拉海納市。火災首次報導是在早上6 37分,一名目擊者稱,她聽到前夏威夷首都一個小區附近一台燒毀的變壓器發出「雷鳴般的轟鳴」聲。截至上午9點,官員們聲稱火勢已100%得到控制。消防隊員相信他們已經成功撲滅了火焰,並在下午早些時候做出了離開現場的重大決定。他們離開後不到兩小時,在時速65英里的風的助推下,火勢再次燃燒,直奔拉海納市中心。(25)

火勢迅速蔓延,官員們做出了不拉響城市警報系統的莫名其妙的決定。因此,居民們幾乎沒有收到大火即將來臨的警告。當緊急警報發送到人們的手機時,許多人已經斷電和電話服務。(26) 更糟糕的是,《The Hill2023823日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警方在出城道路上設置了路障,並告訴試圖逃跑的居民掉頭返回。「那些在毛伊島火災期間不遵守路障封鎖的人在災難中倖存下來,而許多聽從命令掉頭的人則死在車裡和家裡,沒有出路,」文章告知。(27) 這些事實得到了美聯社的證實,美聯社稱:「當火焰肆虐西毛伊島的一個社區時,一輛又一輛逃離的居民汽車駛向出城的唯一一條鋪設好的道路,拼命地尋求安全。而一輛又一輛的汽車被封鎖30號公路的路障擋回了迅速蔓延的山火中。警方聲稱,他們設置路障是因為電線倒塌,但這樣做卻切斷了許多人唯一的逃生路線。(28) 由於無處可去,一些居民逃到了海邊。(29)

夏威夷州州長喬什·格林(Josh Green)表示,拉海納火災至少造成115人死亡 (30),這使其成為「夏威夷有史以來面臨的最嚴重的自然災害」。(31) 格林州長在另一份聲明中表示,「拉海納的80%左右已經消失。」(32) 因此,幾乎整個曾經是夏威夷首都的城市都被摧毀了。至少可以說,做出了有問題的決定;火災也不必像現在這樣可怕。

當夏威夷人評估損失和死亡人數繼續上升時,美國總統喬-拜登坐在特拉華州的海灘上。有記者問他對死亡人數上升有何評論。總統只是簡單地回答:「無可奉告。」身為民主黨人的夏威夷州眾議員馬克-卡尼拉在網上表達了他的失望之情,他寫道:「我曾為你競選。現在,我失去了幾十個朋友、家人和鄰居。就這樣?」(33) 在特拉華州度假後,總統又在內華達州太浩湖度假。近兩週過去了,他終於於8 21日抵達毛伊島。在那裡,他試圖引起悲痛的夏威夷人的共鳴,聲稱自己曾在一場房屋火災中差點失去「自己的妻子、67年產的克爾維特車和貓」。然而,一則2004年的新聞報導顯示,上述事件僅僅是一場廚房小火災,且火勢很快被撲滅。(34) 結束夏威夷訪問後,拜登總統返回太浩湖繼續度假。(34)

熱浪和山火深刻地提醒我們,我們都需要上帝的憐憫。它還提供了一個機會來反思我們的上帝將我們從痛苦中解救出來。儘管天氣一直很熱,但隨著我們越來越接近我們的主和救主耶穌基督的來臨,天氣將會變得更熱。啟示錄十六章指明,在末後的日子裡,當神的使者出去倒出神審判的碗時,其中一個審判將是炎熱。啟示錄 16:8-9 說:「第四位天使把碗倒在日頭上,叫日頭能用火烤人。人被大熱所烤,就褻瀆那有權掌管這些災的神之名,並不悔改將榮耀歸給神。」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審判降臨,人類大眾仍然拒絕悔改。

當我們看到山火吞噬地球大片地區的令人震驚的圖畫時,我們更容易想像世界末日會是什麼樣子。最終,這個世界將遭受強烈的高溫和火焰,甚至連元素都會融化。彼得後書3:10說:「但主的日子要像賊來到一樣。那日,天必大有響聲廢去,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了。」然而,彼得在第13節中提供了安慰,他宣稱:「但我們照他的應許,盼望新天新地,有義居在其中。」

氣候焦慮的危險

如果您花費大量時間閱讀新聞報導,您會注意到一種趨勢。幾乎所有有關自然災害和惡劣天氣(包括熱浪、山火、颶風和風暴)的故事都似乎不可避免地提醒人們,科學家認為人為氣候變化正在加劇這些問題。因此,氣候焦慮正在對許多人的生活造成嚴重破壞,並導致美國的心理健康危機。《柳葉刀》發表的一項研究202112月的一項研究發現,大多數兒童和青少年都對氣候變化感到擔憂,有些甚至達到了令人衰弱的程度。一項針對十個國家 10,00016-25歲年輕人的調查發現,84% 的人擔心氣候變化。在做出回應的人中,59% 的人表示他們「非常或極其擔心」氣候變化。45%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對氣候變化的感受對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功能產生了負面影響」。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感到「悲傷、焦慮、憤怒、無能為力、無助和內疚」。(35)

最近播出的《PBS NewsHour》節目表明,對氣候變化感到心煩意亂是一件好事。該片段採訪了氣候心理學治療師萊斯利·達文波特(Leslie Davenport),她說:「真正需要理解的一件事是,我們認為對氣候變化的苦惱、不安、悲傷、悲痛和憤怒是一種非常合理、甚至健康的反應。因為我們人類根深蒂固地認為,如果我們感受到風險、威脅、經歷損失,就會感到不安。因此,承認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你有任何強度的感受,這確實意味著你正在關注、你在乎、你對我們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有同理心。」(36) 在這份聲明中,我們發現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承認:媒體希望你對氣候變化感到難過,希望你能有動力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這一信息與我們的主救主耶穌基督的話形成鮮明對比,他在約翰福音141節中宣告:「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你們信神,也當信我。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我在那裡,叫你們也在那裡。 」我們心裡可以有平安,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的救主已經去為他的子民準備地方,並且他會回來接我們。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路加福音 21 25-26 節中警告門徒之後不久就說了這些話:「日、月、星辰要顯出異兆,地上的邦國也有困苦;因海中波浪的響聲,就慌慌不定。天勢都要震動,人想起那將要臨到世界的事,就都嚇得魂不附體。」可悲的是,在這個現代時代,「人們因恐懼而心灰意冷」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害怕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焦慮已經對我們的世界產生了不利影響。在《紐約客》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中,作者賈·托倫蒂諾承認:「幾年前,我凌晨在手機上閱讀一份氣候報告,我陷入了標準問題的情緒漩渦,思考這一切。我們最近還生了一個孩子,他的碳足跡可能已經超過了布隆迪整個村莊的碳足跡。我正在用我的消費者慾望玩打地鼠遊戲。」(37) 顯然,她對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感到內疚。不幸的是,她並不是唯一一個有這種想法的人。2021年,摩根士丹利在致投資者的信中寫道,「由於對氣候變化的擔憂,不生育的運動正在不斷增長,並且對生育率的影響比之前生育率下降領域的任何趨勢都要快。」《華盛頓郵報》202212月發表的一篇文章引用了一位女士的話說:「我想要一個孩子,但我也在看著這個星球並思考,『好吧,如果有更多的孩子,我們將會擁有什麼樣的未來?一樣嗎?』」(38)

2023810日,《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一篇令人驚訝的文章。這篇文章指出,由於沒有足夠的嬰兒出生,美國各地的醫院正在關閉產房。「嬰兒數量不夠,」《OSF Healthcare》首席運營官Michael Cruz博士說。大約220萬美國育齡婦女生活在「產婦沙漠」中,那裡沒有配備有接生經驗的醫生、護士或助產士的醫院或分娩中心。(39) 你會期望在較貧窮的國家聽到這些困難,但在繁榮的美利堅合眾國肯定不會!

合乎邏輯的結論是,如果人們停止繁殖,社會最終將崩潰。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和退休,勞動力中將沒有足夠的年輕人來取代我們。由於人口負增長,一些國家已經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例如,在日本,70歲至74歲之間的公民中有三分之一仍在工作。(40) 我們還可以看看中國。儘管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但人口在2022年開始出現現代史上首次下降。(41) 《紐約時報》20232月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一旦一個國家開始經歷人口下降,趨勢很少逆轉。「歷史表明,一旦一個國家跨過人口負增長的門檻,其政府就無能為力來扭轉這一局面。隨著一個國家的人口變得更加頭重腳輕,較小的年輕一代承擔著照顧較大、較年長的一代的不斷增加的成本,」報告指出。這篇長篇文章還指出,「美國和德國等國家即使出生率相對較低,也能夠依賴強勁的移民。」(42) 換句話說,美國人口仍在增長的唯一原因是其他國家的人們來到這裡。

毫無疑問,氣候焦慮正在引發大量問題。事實上,焦慮本身就是對人類生存的威脅。然而,我們可以感到安慰的是,未來掌握在上帝手中。即使是受過最高教育的科學家和專家也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但上帝知道。儘管我們生活在一個動蕩的世界,但我們可以在從一開始就知道結局的那一位那裡找到庇護。詩篇46:1-3宣稱:「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所以,地雖改變,山雖搖動到海心,其中的水雖匉訇翻騰,山雖因海漲而戰抖,我們也不害怕(細拉)。」如果你還沒有悔改你的罪並將你的生命奉獻給上帝,我敦促你現在就這樣做。

感謝大家對本事工的大力支持。如果您有任何祈禱請求,我們邀請您將其發送給我們。每個請求都會得到單獨關注。願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惠與你們大家同在。阿門。

Samuel David Meyer

本時事通訊是在我們支持者的善意捐贈下得以實現的。如果您想幫助我們,您可以將您的捐款發送到我們的郵寄地址或通過http://lasttrumpetnewsletter.org/donate在線捐款。

致謝

01. NBC News August 22, 2023, By Denise Chow and Evan Bush, nbcnews.com.
02. CBS News, July 31, 2023, By CBS News, cbsnews.com.
03. ABC7 Los Angeles News, August 4, 2023, By ABC7 News, abc7.com.
04. El Paso Times, July 30, 2023, By Daniel Borunda and Eli Wizevich, elpasotimes.com.
05.  The Weather Channel, July 31, 2023, By Jonathan Erdman, weather.com.
06. The Guardian, July 21, 2023, By Guardian Staff, theguardian.com.
07. Ibid.
08. NBC News, August 14, 2023, By Denise Chow, nbcnews.com.
09. Miami Herald, August 10, 2023, By Ashley Miznazi, news.yahoo.com.
10. The Guardian, August 23, 2023, By Richard Luscombe, theguardian.com.
11. CNN, August 25, 2023, By CNN, cnn.com.
12. Reuters, July 19, 2023, By Gloria Dickie, reuters.com.
13. Wisconsin Depart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June 15, 2023, dnr.wisconsin.gov.
14. Milwaukee Journal Sentinel, June 28, 2023, By Christopher Kuhagen and Beck Andrew Salgado, http://jsonline.com.
15. Ibid.
16.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August 25, 2023, By Steven Reinberg, usnews.com.
17. WKOW News, August 17, 2023, By Grace Ulch, wkow.com.
18. ABC News, August 22, 2023, By Stephanie Ebbs, Julia Jacobo, Daniel Manzo, and Daniel Peck, abcnews.go.com.
19. CIFFC, August 29, 2023, ciffc.ca.
20. Axios, August 23, 2023, By Andrew Freedman, axios.com.
21. CBC News, August 11, 2023, By John Paul Tasker, cbc.ca.
22. CNN, August 17, 2023, By Mitchell McCluskey, Aya Elamroussi, and Alaa Elassar, cnn.com.
23. CTV News, August 29, 2023, By Natasha O’Neill, ctvnews.ca.
24. Associated Press, August 18, 2023, By Tammy Webber and Jim Morris, apnews.com.
25. Los Angeles Times, August 24, 2023, By Julia Wick and Rong-Gong Lin II, latimes.com.
26. NBC News, August 17, 2023, Updated August 19, 2023, By Tim Stelloh and David Douglas, nbcnews.com.
27. The Hill, August 23, 2023, By Lauren Sforza, thehill.com.
28. Associated Press, August 24, 2023, By Rebecca Boone, Heather Hollingsworth, Claudia Lauer, and Christopher L. Keller, apnews.com.
29. The Independent, August 15, 2023, By Bevan Hurley, independent.co.uk.
30. The New York Times, August 25, 2023, Updated August 26, 2023, By Tim Arango, and Nicholas Bogel-Burroughs, nytimes.com.
31. The Independent, August 14, 2023, By Namita Singh, independent.co.uk.
32. CNN, August 11, 2023, By Aditi Sangal, Adrienne Vogt, Matt Meyer, Elise Hammond, Maureen Chowdhury, Elizabeth Wolfe, and Tori B. Powell, cnn.com.
33. Fox News, August 14, 2023, By Jessica Chasmar, foxnews.com.
34. Washington Examiner, August 22, 2023, By Christian Datoc, washingtonexaminer.com.
35. The Lancet, December 2021, By Caroline Hickman, Elizabeth Marks, Panu Pihkala, Susan Clayton, R. Eric Lewandowski, Elouise E. Mayall, Britt Wray, Catriona Mellor, and Lisa van Susteran, thelancet.com.
36. Newsbusters, August 5, 2023, By Clay Waters, newsbusters.org. 
37.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July 30, 2023, By Allysia Finley, wsj.com.
38. The Washington Post, December 2, 2022, By Shannon Osaka, washingtonpost.com.
39.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ugust 10, 2023, By Melanie Evans, wsj.com.
40. Nippon, July 7, 2023, nippon.com.
41. The New York Times, February 9, 2023, Updated February 12, 2023, By Andrew Jacobs and Francesca Paris, nytimes.com.
42. Ibid.

如果您想提交祈禱請求,您可以發送電子郵件至prayer@ltmmail.org或郵寄到我們的郵寄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