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最後一支號筒(末次號筒)2024年12月號月刊
所以,你們禱告要這樣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 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或作:脫離惡者)。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有古卷沒有因為至阿們等字)! 馬太福音
6:9-13 在巨大的焦慮和惶恐中,美國人民於2024年11月5日前往投票站,選出美國第47任總統。據稱,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和現任副總統賀錦麗這兩位候選人在選舉日之前的幾週內在民意調查中的支持率不相上下。《富比士》雜誌11月5日凌晨發表文章稱,候選人基本上「陷入僵局」,賀錦麗對特朗普的優勢微乎其微。
(1) 名為
FiveThirtyEight
的民調網站預測,賀錦麗獲勝的可能性為50%,而特朗普獲勝的可能性為49%。
(2)
鑑於民調的結果非常接近,人們普遍預計選舉將非常接近,可能需要幾天甚至幾週的時間來統計每張選票並確定獲勝者。現實與預期大不相同。最終,唐納德·特朗普以決定性的方式贏得了選舉,獲得了312
張選舉人票,而賀錦麗則只有226
張人票。
(3)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推翻了競爭激烈的賓州、密西根州、威斯康辛州、喬治亞州、亞利桑那州和內華達州,這些州都曾被要求在2020
年當選現任總統喬拜登。
(4)
令民主黨的情況變得更糟的是,共和黨保留了眾議院的控制權,並控制了參議院,理論上,這應該能讓特朗普實現他作為總統的許多目標。
(5)
在選舉後的幾天裡,電視和網路上的知名人士紛紛就民主黨在2024年選舉中表現如此糟糕的原因發表了激烈的看法。Axios於2024年11月6日發表的一篇文章直言不諱,在標題中宣稱,「民主黨人開始互相挖眼。」
(6)
來自佛蒙特州的自豪的社會主義者參議員伯尼·桑德斯痛斥民主黨,他說:「一個拋棄了工人階級人民的民主黨會發現工人階級已經拋棄了他們,這不足為奇。」他接著說:「首先是白人工人階級,現在是拉丁裔和黑人工人階級。儘管民主黨領導層捍衛現狀,但美國人民卻感到憤怒並希望做出改變。他們是對的。」
(7) 民主黨策略師朱莉·羅金斯基(Julie
Roginsky)也猛烈抨擊,她在有線電視新聞網的一個片段中表示,「我要向民主黨的朋友們講一些殘酷的事實。這不是喬·拜登的錯。這不是賀錦麗的錯。這不是巴拉克·奧巴馬的錯,而是民主黨不知道如何與選民有效溝通的錯。我們不是一個有常識的政黨,這是選民向我們傳達的信息。」(8)
其他民主黨人將令人失望的選舉結果歸咎於演員喬治克隆尼。2024年7月,克隆尼為《紐約時報》撰寫了一篇評論文章,在迫使喬·拜登辭去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一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1月獲勝與這位總統指的是拜登。針對這種強烈反對,一位與克隆尼關係密切的消息人士稱:「喬治認為,他因賀錦麗失敗而受到的強烈反對根本沒有道理。他認為試圖讓他成為她的損失的替罪羔羊是完全不公平的。」
(9)
我們可以花幾個小時閱讀和聆聽關於賀錦麗為何失敗而特朗普獲勝的觀點。然而,我們可以從邏輯上推測,選舉結果的原因不僅僅是一個。也許選民並不欣賞民主黨取消喬拜登的方式。也許人們認為賀錦麗缺乏顯著的成就,因為副總統表示賀錦麗並不是該職位的理想候選人。也許有些選民想知道,隨著世界越來越接近全球衝突,賀錦麗是否真的有勇氣對抗俄羅斯總統普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北韓總統金正恩等獨裁者。然而,在我最近的許多談話中,人們表示投票支持特朗普的兩個最重要原因是因為他們難以負擔食品雜貨,並且他們對我國南部邊境的危機感到不安。有趣的是,國家公共廣播電台2024
年11月10日發表的一篇文章報導,三個關鍵搖擺州人民投票支持特朗普的兩大原因是經濟和移民。
(10)「食物很貴。一切都非常昂貴。我不喜歡它,」一位選民解釋道。「這不是因為我喜歡他的個性,這是肯定的,」另一位說。「我認為他是負責經濟、石油問題和邊境問題的人,」他說。
(11)
選舉結果進一步顯示美國人正在失去對主流媒體的信任。如果電視和報紙上的敘述被相信,那麼可以肯定地說,當選總統特朗普獲得的選票會少很多。就目前情況而言,大眾媒體的影響力正在穩定減弱。許多年輕人完全繞過傳統媒體,從TikTok等社交媒體平台或喬·羅根(Joe
Rogan)等播客那裡獲取新聞。由於大多數新聞網站都被鎖在付費牆後面,需要辛苦賺來的錢,這些趨勢並不令人意外。蓋洛普2024年10月發布的一份報告發現,只有31%
的美國人「非常」或「相當」相信媒體會「全面、準確和公正」地報道新聞,而令人震驚的36%的人表示對媒體完全不信任。
(12)
顯然,很大一部分美國人已經厭倦了現狀。這個簡單的事實在國家公共廣播電台的另一篇文章中得到了尖銳的闡述,該文章在標題中承認,「在2024年的選舉中,美國大多數人轉向右翼…」。
(13)
其他報告指出,投票支持特朗普的年輕黑人和拉丁裔男性人數比平常多。 (14)
即使賓州的阿米甚人人數比平常多,他們也去投票站,絕大多數人都投票給了共和黨候選人。
(15)
阿米甚人聚集的縣的選民投票率比2020年總數增加了27,080人。是什麼激發瞭如此多的阿米甚人投票?許多人對美國政府打擊原乳銷售感到不安。在一個案例中,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於2024年1月突襲了一家阿米甚農場,沒收了價值數千美元的產品。
(16) 唐納德·特朗普競選總統時許諾「讓美國再次偉大」。雖然這是一個崇高的目標,但雄心勃勃的領袖除非在神和人面前表現謙卑,在禱告中尋求神的旨意,並積極研究和應用聖經,否則就不會成功。真正需要什麼才能恢復一個國家並帶來持久的改變?聖經在歷代誌下
7:14
中提供了答案。這節經文教導說:「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 」 全力以赴 隨著唐納德·特朗普將在2025年再次擔任美國總統的現實逐漸深入人心,恐慌和絕望的可怕情緒在自由派中蔓延。甚至在全國範圍內的民意調查結束之前,谷歌就注意到對那些有興趣移居國外的人的搜尋量顯著上升。例如,選舉後24小時內,「移居加拿大」的搜尋量激增1,270%。有關移居紐西蘭的搜尋量增加了近2000%,而移居澳洲的搜尋量增加了800%。
(17) 埃文•格林(Evan
Green)是加拿大格林和明鏡律師事務所(Green
and Spiegel)的執行合夥人,他不禁注意到人們對搬到大白北地區的興趣日益濃厚。「每半小時就會有一封新的電子郵件詢問,」他驚嘆道。他接著說:「特朗普顯然是推動力,但它也是社會性的。大多數美國人都投票給了他,有些人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中不一定感到舒服。人們擔心他們會失去自由。」
(18)
聽起來很奇怪,加拿大當局對大量美國人非法越境進入加拿大感到擔憂。「幾個月前我們就知道,我們必須開始準備應急計劃,因為如果他上台(現在幾個月後他就會上台),可能會導致非法移民和非正常移民進入魁北克省和加拿大」,加拿大皇家騎警中士查爾斯·波里爾警告。他接著說:「最糟糕的情況是境內各地出現大量人員越境。…假設我們每天有100人越過邊境,那麼這將會很困難,因為我們的警察基本上必須走很長的距離才能逮捕所有人。」
(19)
有興趣移民到加拿大的人可能會發現這個過程並不容易。2024年10月,加拿大政府宣布2025年將新增永久居民人數減少9萬人,2026年這一數字將再次減少。雖然有一些例外,但單人至少需要14,690加幣。兩人的費用增加到
18,288
美元,四口之家的費用增加到27,297美元。
(21) 如果您有足夠的經濟資源,離開美國會更容易。2016年,當特朗普贏得第一任總統職位時,許多名人威脅要離職。然而,很少有人(如果有的話)真正兌現他們的威脅。這次會有所不同嗎?女演員出身的電視名人烏比戈德堡最近考慮搬家,他說:「也許我是時候搬家了,你知道。我有能力去。」馬斯克
(Elon Musk)
的跨性別後代維維安威爾遜(Vivian Wilson)
自認為是女性,她對選舉結果做出了負面回應,她表示:「我已經想了一段時間了,但昨天我證實了這一點。我不認為我的未來會在美國。即使[特朗普]只執政四年,即使反跨性別法規神奇地沒有發生,那些願意投票支持這一法案的人也不會很快離開任何地方。」2023
年,這位名叫雪兒(Cher)的歌手抱怨說,她在特朗普擔任第一任總統期間「差點得了潰瘍」
。然後她評論道:「如果他進來了,誰知道呢?這一次,我要離開了。 (22)
同時,前脫口秀主持人兼演員艾倫狄珍妮已經逃脫了。選舉結果公佈後,她和妻子波西亞·德羅西立即搬到了英國。根據The
Wrap報道,她「再也不會回來了」。
(23)
想像一下,如果所有威脅要離開的人都真的離開了,娛樂圈將會有多麼不同!
直接戰爭
新當選的美國總統肯定會忙於外交事務。當我們結束動盪的一年時,世界在多個方面仍然陷入巨大危險。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戰爭現在已經超過一千天了。儘管俄羅斯在對抗烏克蘭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今年他們已經佔領了烏克蘭約948平方英里的領土——但這些進展付出了可怕的人員生命代價。英國戰略諮詢公司西比林(Sibylline)的賈斯汀·克倫普(Justin
Crump)表示:「俄羅斯人為繼續前進付出了很高的代價,但他們願意付出生命的代價來每天獲得更多幾米的領土。」
(24) 2024年9月,《華爾街日報》通報戰爭傷亡人數已超過一百萬。(25)
隨著時間的推移,戰爭也不同程度地捲入了其他國家。烏克蘭一直依賴美國和歐洲大部分地區提供武器、彈藥、技術和資金。俄羅斯得到了伊朗、中國和北韓的援助與合作。最近幾週,至少有一萬名朝鮮軍隊被部署到俄羅斯。
(26)
這一事態發展表明,俄羅斯可能發現替換在戰鬥中陣亡的士兵變得越來越困難。「重要的是,這些潛在力量將取代俄羅斯正在經歷的大量損失。我認為這可能是一個公平的評估,我當然不想成為一名朝鮮士兵,對吧?」美國少將帕特·萊德說。
(27) 2024年11月中旬,即將卸任的美國總統拜登宣布允許烏克蘭向俄羅斯領土深處發射美國製造的陸軍戰術飛彈系統
(ATACMS),令世界震驚。
(28)
拜登的決定立即遭到俄羅斯政府的譴責。俄羅斯發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表示:「很明顯,即將卸任的華盛頓政府打算採取措施,他們一直在談論此事,繼續火上澆油,引發圍繞這場衝突的緊張局勢進一步升級。」
(29)
法國和英國也批准烏克蘭使用遠程飛彈打擊俄羅斯。俄羅斯前發言人謝爾蓋·馬爾科夫表示,這些決定意味著西方現在直接捲入了戰爭。「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決定。問題是,從技術上講,烏克蘭軍隊無法發射這些火箭導彈。因為這些火箭飛彈需要有非常好的俄羅斯領土地圖,而只有美國有這張地圖,甚至英國和法國也沒有這張地圖。」換句話說,佩斯科夫是說,如果沒有美國的直接援助,烏克蘭就無法發射這些遠程飛彈。他接著補充道,「所以我們認為這是英國、美國和法國對另一個核國家俄羅斯直接戰爭的開始。美國火箭飛彈襲擊我們的領土。這顯然是戰爭升級。」
(30) 2024年11月19日,烏克蘭首次向俄羅斯領土發射了6枚美製ATACMS。
(31)
幾天後,俄羅斯向烏克蘭發射了一枚新開發的高超音速飛彈,俄羅斯稱此舉是對西方的警告。佩斯科夫宣稱:「主要信息是,西方國家生產導彈、向烏克蘭供應導彈並隨後參與對俄羅斯領土的襲擊的魯莽決定和行動不能在俄羅斯方面不做出反應的情況下繼續下去。」
(32)
俄羅斯人大為憤怒,美國軍方最近在波蘭開設了一個新的飛彈防禦基地。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瑪麗亞·扎哈羅娃警告稱,俄軍可能會襲擊這個基地。她表示:「(該基地)已被列入潛在摧毀的優先目標清單,如有必要,可使用各種先進武器執行。」
(33)
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也發出警告,表示:「我們認為我們有權對允許他們的武器被用於攻擊我們設施的國家的軍事設施使用我們的武器。」
(34)
著人們越來越擔心與俄羅斯可能很快爆發全面戰爭,歐洲大部分地區都處於緊張狀態。羅布·馬高萬中將爵士宣布,英國陸軍已做好必要時的戰鬥準備。「如果英國陸軍被要求今晚作戰,它就會今晚作戰。」他進一步表示,「如果俄羅斯人今晚入侵東歐,那麼我們將在那場戰鬥中與他們會面。」
(35)
瑞典、芬蘭和挪威政府向其公民發布了關於發生戰爭時應採取的措施的新指南。
(36)
同時,烏克蘭前軍事總司令瓦列裡·扎盧日尼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已經開始。「相信2024年我們絕對可以相信第三次世界大戰已經開始,」他評論道。「因為到了2024年,烏克蘭不再面對俄羅斯。來自北韓的士兵站在烏克蘭面前。說實話。伊朗『沙赫迪』分子已經在烏克蘭公開地屠殺平民,毫無羞恥之心。」
(37)
全世界都懷著一種不祥的預感,等著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將會完成
毫無疑問,在這個危險的時刻,我們有很多事情需要祈禱。正如馬太福音第5章至第7章所記載,當耶穌教導登山寶訓時,祂給了我們一個如何禱告的例子。這些經文通常被稱為主禱文,在馬太福音
6 章
9-13
節教導我們:「所以,你們禱告要這樣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 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或作:脫離惡者)。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有古卷沒有因為至阿們等字)! 」這個美麗的禱告強調我們需要將我們的意志交給上帝並相信祂。
神的神聖旨意是整本聖經中反覆出現的主題。雖然我們作為脆弱的人類,常常不明白神在做什麼以及為什麼這樣做,但聖經向我們保證神總是有一個計劃。詩篇
115:3
說:「但我們的神在天上,他隨自己的意旨而行。」以賽亞書40:28告訴我們:「你豈不曾知道嗎?你豈不曾聽見嗎?永在的神耶和華,創造地極的主,並不疲乏,也不困倦;他的智慧無法測度。」以類似的方式,以賽亞書
46:9-10提醒我們:「你們要追念上古的事。因為我是神,並無別神;我是神,再沒有能比我的。我從起初指明末後的事,從古時言明未成的事,說:我的籌算必立定;凡我所喜悅的,我必成就。 」
今天地球上有超過八十億人。雖然我們的知識和理解都有限,但上帝看到每個大陸的每個人。他甚至看到了你。祂知道何時何地干預我們的生活,也知道如何激發我們的行動來實現祂的旨意。最重要的是,祂將祂奇妙的恩典賜給了我們每一個人。提多書
2:11
說:「因為神救眾人的恩典已經顯明出來。」世界上有這麼多的不確定性,當我知道最終是上帝在掌管一切時,我感到非常安慰。我的父親在十四年前離開了這個世界,他的辦公室裡保留著一塊小牌匾,上面寫著:「我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但我知道誰掌握著未來。」這些話至今仍然適用。如果你還沒有悔改你的罪並將你的生命奉獻給上帝,我敦促你現在就這樣做。 感謝大家對本部的大力支持。這是2024年《末次號筒》的最後一期。我們希望確保您能收到2025年的每一期,這無疑將是非常重要且多事的一年。如果您有任何祈禱需要,我們邀請您將其發送給我們。我們的代禱者團隊會針對每個請求給予單獨關注。願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惠與你們大家同在。阿門。 Samuel David Meyer
本時事通訊是在我們支持者的善意捐贈下得以實現的。如果您想幫助我們,您可以將您的捐款發送到我們的郵寄地址或透過http://lasttrumpetnewsletter.org/donate在線捐款。
參考 02. Ibid. 03. The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21, 2024, nytimes.com. 04. Ibid. 05. Associated Press, November 14, 2024, apnews.com. 06. Axios, November 6, 2024, By Andrew Solender, axios.com. 07. New York Post, November 6, 2024, By Ryan King, nypost.com. 08. New York Post, November 7, 2024, By David Propper, nypost.com. 09. Blast News, November 10, 2024, By Favour Adegoke, news.yahoo.com. 10. National Public Radio, November 10, 2024, By Paul Boger, Chuck Quirmbach, and Sarah Kallis, npr.org. 11. Ibid. 12. Gallup, October 14, 2024, By Megan Brenan, gallup.com 13. National Public Radio, November 21, 2024, By Domenico Montanaro, Connie Hanzhang Jin, and Daniel Wood, npr.org. 14. Associated Press, November 10, 2024, By Matt Brown, Fernanda Figueroa, Hannah Fingerhut, and Linley Sanders, apnews.com. 15. The New York Post, November 12, 2024, By Caitlin Doornbos, nypost.com. 16. Ibid. 17. Reuters, November 8, 2024, By Lewis Jackson, reuters.com. 18. Ibid. 19. Reuters, November 8, 2024, By Anna Mehler Paperny, reuters.com. 20. Reuters, October 23, 2024, By Anna Mehler Paperny, reuters.com. 21. Government of Canada, canada.ca. 22. Marketwatch, November 18, 2024, By Marianee Garvey, marketwatch.com. 23. The Wrap, November 20, 2024, By Josh Dickey, thewrap.com. 24. Associated Press, November 17, 2024, By Hanna Arhirova, apnews.com. 25.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September 17, 2024, By Bojan Pancevski, wsj.com. 26. ABC News, November 5, 2024, By Luis Martinez, abcnews.go.com. 27. Ibid. 28. Associated Press, November 17, 2024, By Aamer Madhani, Colleen Long, Zeke Miller, Matthew Lee, and Ellen Knickmeyer, apnews.com. 29. Associated Press, November 18, 2024, By Samya Kullab and Illia Novikov, apnews.com. 30. The Express, November 18, 2024, By Emily Wright, the-express.com. 31. The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19, 2024, By Marc Santora and Eric Schmitt, nytimes.com. 32. Reuters, November 22, 2024, By Dmitry Antonov and Andrew Osborn, reuters.com. 33. The Daily Mail, November 21, 2024, By David Averre, Olivia Christie, and Will Stewart, dailymail.co.uk. 34. London Evening Standard, November 22, 2024, By Anthony France, standard.co.uk. 35. Ibid. 36. BBC News, November 18, 2024, By Alex Maxia, bbc.com. 37. Politico, November 21, 2024, By Ketrin Jochecova, politic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