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

最後一支號筒(末次號筒)202504月號月刊

「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希伯來書 13:8

傳奇民謠歌手鮑勃·迪倫曾經著名地唱道:《時代正在改變》。這種感受對於現代美國來說特別貼切,因為我們見證著深刻的變革以驚人的速度發生。不到三個月前,當唐納德·特朗普總統開始擔任美利堅合眾國第47任總統時,他立即展開了一種被稱為「淹沒區域」的統治策略,即無情地發動一系列行政舉措,旨在讓他的對手不斷處於失衡之中。「這種飛快的速度讓所有人措手不及,」美國遺產行動執行副總裁瑞安·沃克宣稱。「這是壓倒性的感官過剩,」馬里蘭州的民主黨眾議員傑米·拉斯金抱怨說。他繼續說:「一會兒我在跟政府進行癌癥藥物臨床試驗的人通電話,她被指定要離職,因為她工作的一小部分是外展到少數社區。下一刻,我又在與司法部的律師交談,他們又被指定要被非自願調職。這就沒完沒了。」《美國公民自由聯盟》律師李·蓋倫特也表示:「特朗普政府正在發出多個重疊的命令,希望我們玩起『打地鼠』。但我們已準備好做到這一點。」1

自 2025年1月20日上任以來,特朗普已簽署103項行政命令,(2) 辭退大批政府員工,禁止多樣化、公平與包容 (DEI) 計畫,宣佈對從中國、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口的商品徵收新關稅,動員美國移民與海關執法局 (ICE) 來對抗美國的移民危機,並試圖利用新成立的政府效率部(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來重塑整個政府,該部門由他的朋友兼盟友伊隆-馬斯克 (Elon Musk) 領導。他還試圖從丹麥收購格陵蘭,並邀請加拿大成為「第 51 個國家」,這讓許多加拿大人感到非常懊惱。特朗普在做到這一切的同時,還能在上任後的 67 天中抽出 17 天的時間去高爾夫球場。(3) 與前任喬-拜登(Joe Biden)在任時的無為而治相比,他的爭議性方法是一個驚人的背離。特朗普重塑美國的努力能否成功?隨著不確定性的籠罩,焦慮的大眾正在觀望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一點小干擾

鑑於情況與以往大相逕庭,經濟遭遇衝擊也就不足為奇了。美國股市最近一直經歷著劇烈波動。在 202411月特朗普獲勝後,市場最初出現飆升,但在2025219日至310日期間,市場價值暴跌了驚人的4兆美元。(4)貝爾德投資策略師羅斯梅菲爾德認為,如果目的證明手段是正當的,特朗普政府願意接受市場出現一定程度的波動。「特朗普政府似乎更容易接受這樣一種觀點,即他們可以接受市場下跌,甚至為了實現更廣泛的目標,他們可以接受經濟衰退。」(5

事實上,特朗普總統知道他的政策具有破壞性,而且這種破壞是故意設計的。202534日,特朗普在國會發表演講時告訴聽眾:「會有一些小騷亂,但我們可以接受。不會太嚴重。」(6)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警告稱,特朗普政策變化實施後將有一個「排毒期」。他進一步表示:「我們是否會看到,我們繼承的經濟開始出現一些波動?當然。而且,隨著我們從公共支出轉向私人支出,將會出現一個自然的調整。」(7

隨著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加拿大、墨西哥和歐洲商品徵收新的關稅,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警告稱,部分商品價格將會上漲。「在短時間內,某些產品的價格會有所上漲。這不是通貨膨脹,這是胡說八道。這只是某些產品在短時間內的漲價。」 (8) 特朗普總統最近接受《福克斯》新聞採訪時表示,他希望不會出現經濟衰退,但也不排除這種可能性。「我討厭預測這樣的事情。有一個過渡期,因為我們在做的事情非常大。我們正在把財富帶回美國。這是一件大事。而且總會有一段過渡期——這需要一點時間。」(9

特朗普和他的內閣堅稱,這些新政策帶來的經濟壓力只會是暫時的,但一些經濟學家持懷疑態度。摩根大通首席經濟學家Bruce Kasman稱,美國今年的經濟衰退機率約為40%。「目前我們對美國經濟的憂慮加劇,他表示。接著他繼續說:「如果我們繼續走下去,採取的是更具破壞性、對商業不友好的政策,我認為經濟衰退的風險會增加。」(10)布魯金斯學會財政和貨幣政策Hutchins中心主任David Wessel被引述表示:「美國經濟有很多動力,我沒有看到任何跡象表明美國進入了經濟衰退,但我懷疑我們是否正處於一個轉折點。」(11)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教授Jesse Rothstein似乎更確信經濟衰退正向我們走來。「現在看來,我們幾乎無法避免地走向一場深刻的經濟衰退,」他警告說。(1220253月德意志銀行公佈的經濟學家調查預測,在接下來的12個月內經濟衰退的機率為43%。(13

鑒於日益增長的悲觀情緒,有關經濟衰退的言論有可能成為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如果企業預期經濟衰退,他們可能會凍結招聘或裁員。擔心金融不穩定的消費者可能會削減支出。經濟活動的減少可能反過來引發人們所擔心的經濟衰退。在2024年第四季度,消費者支出推動了美國68%的經濟增長。因此,到目前為止,消費支出是經濟增長的最大推動力。有趣的是,MarketWatch2025328日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消費者信心指數已跌至32個月來的最低點。(15)《財富》雜誌的一篇文章甚至更為悲觀,它在標題中宣稱:「調查顯示,美國人對收入和商業前景的失望程度超過10年了。」這篇文章援引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高級經濟學家斯蒂芬妮·吉查德(Stephanie Guichard)的話說:「消費者的預期尤其悲觀,對未來商業狀況的悲觀情緒加深,對未來就業前景的信心降至12年來的最低點。與此同時,消費者對未來收入的樂觀情緒——在過去幾個月裡一直保持得相當強勁——基本上消失了,這表明對經濟和勞動力市場的擔憂已經開始蔓延到消費者對個人狀況的評估中。」(16)

特朗普和他的內閣是否會正確地斷言,當前的狀況只是暫時的障礙,還是許多經濟學家的悲觀前景最終會佔上風?天曉得。我們確實知道,無論消費者信心如何,我們對上帝的信心是堅定不移的。希伯來書 10:35-39 告誡我們:「所以,你們不可丟棄勇敢的心;存這樣的心必得大賞賜。 你們必須忍耐,使你們行完了神的旨意,就可以得著所應許的。 因為還有一點點時候,那要來的就來,並不遲延; 只是義人(有古卷:我的義人)必因信得生。他若退後,我心裡就不喜歡他。 我們卻不是退後入沉淪的那等人,乃是有信心以致靈魂得救的人。」詩篇118:8 進一步闡明了我們應該如何引導我們的信心,宣稱「投靠耶和華,強似倚靠人。」

伊隆馬斯克是誰?

最近幾天,有兩個人佔據了新聞頭條,比其他任何人都多。正如預期的那樣,特朗普總統在新聞出版物和電視上得到不間斷的報導。然而,另一位越來越受到公眾關注的人甚至不是政治家。世界首富伊隆馬斯克多年來頻繁出現在新聞報道中。作為特斯拉的首席執行官,他因開發電動車的開創性工作而聞名。他還擁有專注於太空探索的私人公司SpaceX,該公司還透過其Starlink服務提供衛星網路。他擁有的另一家公司Neuralink專門開發腦晶片,用於創建腦機介面。儘管負責監管多家公司,出生於南非的馬斯克仍被任命為新成立的政府效率部負責人。(政府效率部)考慮到他與美國總統的關係密切,我們應該仔細考慮伊隆馬斯克是誰,以及他希望在各種角色中實現什麼目標。

我們都聽說過馬斯克的財富,但他的價值觀是什麼呢?2024年,馬斯克稱自己為文化基督徒」。換句話說,他喜歡一些與基督教有關的價值觀,但他並不相信聖經中的一切。「雖然我不是一個特別虔誠的教徒,但我確實相信耶穌的教導是美好而明智的,」他在接受採訪時說。(17)儘管馬斯克可能會聲稱喜歡基督的一些教義,但沒有跡象表明他已經悔改了他的罪,或者他認為耶穌基督是他的救主。他的家庭生活也清楚地表明,他不遵守聖經關於通姦和淫亂的教導。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他已經和四個不同的女人生了14個孩子。20252月,兩名女性報告稱,她們的孩子是馬斯克生的。(18)

關於政治,馬斯克的父親埃羅爾馬斯克(Errol Musk)202411月表示,伊隆並不是真正的保守派,並指出「伊隆處於正中間位置」。(192024 3 月,馬斯克承認自己多年來一直投票給民主黨。馬斯克在X上發文表示:「幾年前我還100%投民主黨的票。現在,我認為我們需要一波紅色浪潮,否則美國就完蛋了。」 (20)

20247月,唐納德·特朗普在賓夕法尼亞州巴特勒遇刺未遂後,伊隆·馬斯克完全支持特朗普作為他選擇的美國總統候選人。我完全支持特朗普總統,並希望他能迅速康復,」馬斯克當時寫道。(21)此後不久,馬斯克在許多競選活動中都出現在特朗普身邊,並迅速聲名鵲起。報導顯示,馬斯克為特朗普競選捐款超過2.9億美元。(22)馬斯克之所以慷慨地投入時間和金錢,是因為他相信特朗普,還是有不可告人的動機?作為總統值得信賴的顧問,馬斯克希望獲得什麼?他的意圖是無私的還是邪惡的?

政府效率部

作為政府效率部(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的負責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正在密切關注美國政府的內部運作,並不遺餘力地尋求消除浪費的政府支出。在某些情況下,某些機構幾乎被完全取消,例如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和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這兩個機構都被削減了99%。在政府主管部門的監督下,政府工作人員得到了提前買斷,儘管數千個職位被裁掉了。截至撰寫本文時,已有49110個聯邦工作崗位被取消,75000名工人接受了買斷,未來幾天計畫至少再裁員171080人。(23)

長期以來一直有必要消除政府浪費。僅僅一兆(1,000,000,000,000)是一個如此之大的數字,以至於很難想像,甚至更難想像。我們必須記住,一兆億是一萬億或一百億億。如果你每天花100萬美元,花一萬億美元需要2738年的時間。目前的國家債務超過36萬億美元!(24)根據美國財政部的資料,在過去50年裡,美國政府花的錢比收的錢多,因此造成了46年的赤字。目前2025財年的赤字超過1.1萬億美元,並將繼續增長。(25)因此,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到2055年,公眾持有的國債部分將達到138萬億美元。(26)

顯然,我們迫切需要採取行動,而政府效率部就是特朗普政府的解決方案。然而,解決美國債務危機的艱鉅任務並非弱者可以完成。這是一項需要極度細心和精確的努力。錯誤的決定可能會破壞整個國家的穩定,這是當今許多美國人所擔心的。儘管如此,伊隆馬斯克相信,到20255月底,他將能夠消除一兆美元的政府浪費支出。「我認為,我們將在這段時間內完成減少一兆美元赤字所需的大部分工作,」馬斯克在最近接受採訪時表示。他進一步表示:「政府效率不高,存在著許多浪費和欺詐行為,因此我們有信心在不影響任何關鍵政府服務的情況下實現15%的減幅。」(27 我真誠地希望能夠做出明智的決定。如果特朗普總統像傳言的那樣繼續削減計劃生育項目的資金,我會很高興。

政府效率部如何決定從哪些方面削減支出?一個不應讓任何人感到驚訝的發展是,據透露,馬斯克和他的團隊正在使用人工智能來分析大量政府數據。(28)因此,人工智能在決定削減哪些支出、保留哪些支出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考慮到已有數千個政府職位被取消,而且預計還會有數千個職位被取消,政府將如何填補這些職位流失所留下的空缺?根據《華盛頓郵報》202525日報道,馬斯克的最終目標是用機器和人工智能取代大量聯邦勞動力。「最終目標是用機器取代人力。一切能夠被機器自動化的事物都將被機器自動化,」文章中引用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員的話。 (29)

馬斯克所謂的用機器取代政府工作人員的目標與他的世界觀非常契合。20245月,馬斯克大膽宣稱未來大多數工作都將被人工智能取代。馬斯克堅持:「可能我們都將失去工作。」「如果你想做一份有點像業餘愛好的工作,你可以做一份工作。但除此之外,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將提供你想要的任何商品和服務。」 (30)

馬斯克設想的大量取代人類勞動力的機器人將從何而來?事實證明,馬斯克旗下的公司特斯拉目前正在研發一款名為Optimus的人形機器人。202410月,馬斯克在We, Robot活動上發表演說時闡述了他的未來願景。「擎天柱會走在你們中間。你可以直接走到他們面前,他們會給你端來飲料。」他還聲稱Optimus將能夠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包括遛狗、照顧嬰兒和修剪草坪。「我相信這將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產品。」馬斯克誇口道。(31)馬斯克估計,不到二十年,人形機器人的數量將超過人類。「我認為到2040 年,人形機器人的數量可能會比人類還多。」 他隨後指出,「無所不能的機器人」每台的成本可能在20,000美元至25,000美元之間。 (32)

我們應該注意到,馬斯克以大膽的預測和承諾而臭名昭著,但這些預測和承諾往往無法實現。然而,拋開妄自尊大不談,馬斯克似乎一心想消滅工作崗位,用機器人取代那些工作崗位,並生產取代工作崗位的機器人。假設擎天柱機器人被部署為政府工作人員,馬斯克將賺取數十億美元。

Neuralink心靈感應

我們別忘了,伊隆馬斯克還想在你的大腦中植入晶片。他的腦機介面由Neuralink 製造,迄今已植入3人體內,計劃到2025年底再植入2030人。(332024 1月,一位名叫諾蘭德·阿博 (Noland Arbaugh) 的癱瘓男子成為第一個植入 Neuralink 晶片的人。這顆晶片使阿博能夠用自己的思想來控制電腦,他對結果感到非常滿意。「我是玩遊戲長大的,」他說,但殘疾後就不能再玩遊戲了。「現在我在遊戲中打敗了我的朋友,這本來是不可能實現的,但事實確實如此。」英國薩塞克斯大學神經科學教授阿尼爾·塞斯向任何考慮植入Neuralink的人發出警告。他認為:「主要問題之一是隱私。」「因此,如果我們輸出大腦活動那麼我們不僅可以了解我們的行為,還可以了解我們的想法、信仰和感受。一旦你可以了解自己頭腦中的東西,個人隱私就再也沒有其他障礙了。」(34)你會讓伊隆馬斯克讀懂你的心思嗎?

202537日,《連線》雜誌報道稱,Neuralink向美國專利商標局申請了商標。據稱,該應用程式是該公司首款針對消費者銷售的腦機介面產品,名為Telepathy。該申請將該產品描述為「一種可植入的腦機接口,用於促進軟體和硬體的通訊和控制」。根據《連線》雜誌報道,這種描述意味著該設備不僅可以讓人們用思想控制電腦或智能手機,還可以與具有相同腦機介面的人進行心靈感應交流。(35)如今,科幻小說正迅速變成現實。儘管如此,神仍然在寶座上,耶穌基督仍然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無論人類的努力如何,他們只能做上帝允許的事。雖然世界在快速變化,但我們所事奉的上帝卻是永恆不變的。希伯來書 13:8 向我們保證了這一事實,宣稱「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如果您尚未懺悔自己的罪過並將自己的生命獻給上帝,我敦促您現在就這樣做。

感謝大家對本事工的大力支持。如果您有任何祈禱需求,無論大小,我們都邀請您向我們發送您的請求。我們知道上帝聽到祂的子民的祈禱,對祂來說沒有什麼是難事。願主耶穌基督的恩惠與你們眾人同在。阿門。

Samuel David Meyer

本通訊的出版得益於我們支持者的慷慨捐贈。如果您願意幫助我們,您可以將您的捐款寄到我們的郵政地址,或在http://lasttrumpetnewsletter.org/donate線上捐款。

參考

01. The New York Times, January 28, 2025, By Luke Broadwater, nytimes.com.
02. The Federal Register, March 28, 2025, federalregister.gov.
03. Trump Golf Track, March 28, 2025, trumpgolftrack.com.
04. Reuters, March 10, 2025, By Lewis Krauskopf and Saqib Ahmed, reuters.com.
05. Ibid.
06. NBC News, March 7, 2025, By Shannon Pettypiece, nbcnews.com.
07. Ibid.
08. Ibid.
09. National Public Radio, March 9, 2025, By Luke Garrett, npr.org.
10. Reuters, March 12, 2025, By Tom Westbrook, reuters.com.
11. Newsweek, March 6, 2025, By Hugh Cameron, newsweek.com.
12. Ibid.
13. NBC News, March 24, 2025, By Jeff Cox, nbcnews.com.
14. US Bank, March 4, 2025, By US Bank, usbank.com.
15. Marketwatch, March 28, 2025, By Greg Robb, marketwatch.com.
16. Fortune, March 26, 2025, By Dave Smith, fortune.com.
17.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ugust 17, 2024, By Tim Higgins, wsj.com.
18. People Magazine, March 3, 2025, By Skyler Caruso, people.com.
19. The Daily Beast, November 4, 2024, By Grace Harrington, dailybeast.com.
20. Business Insider, March 24, 2025, By Kwan Wei and Kevin Tan, businessinsider.com.
21. The Hill, July 15, 2024, By Julia Shapero and Rebecca Klar, thehill.com.
22. CNN, February 1, 2025, By David Wright and Alex Leeds-Matthews, cnn.com.
23.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28, 2025, By Elena Shao and Ashley Wu, nytimes.com.
24. Fox Business, March 28, 2025, By Eric Revell, foxbusiness.com.
25. FiscalData, March 31, 2025, treasury.gov.
26.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27, 2025, By Tony Romm, nytimes.com.
27. Reuters, March 27, 2025, By Nathan Layne and Costas Pitnas, reuters.com.
28. The Washington Post, February 6, 2025, By Hannah Natanson, Gerrit De Vynck, Elizabeth Dwoskin, and Danielle Douglas-Gabriel, washingtonpost.com.
29. The Washington Post, February 8, 2025, By Jeff Stein, Elizabeth Dwoskin, Hannah Natanson, and Jonathan O’Connell, washingtonpost.com.
30. CNN, May 23, 2024, By Samantha Murphy Kelly, cnn.com.
31. India Today, October 11, 2024, By Nandini Yadav, indiatoday.in.
32. Quartz, October 29, 2024, By William Gavin, qz.com.
33. Associated Press, January 13, 2025, By Laura Ungar, apnews.com.
34. BBC News, March 23, 2025, By Lara Lewington, Liv McMahon and Tom Gerken, bbc.com.
35. Wired Magazine, March 7, 2025, By Emily Mullin, wir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