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望危機

最後一支號筒(末次號筒)202404月號月

「他們卻說:『這是枉然。我們要照自己的計謀去行。』各人隨自己頑梗的惡心做事。」 

耶利米書18:12

美國為何如此憂鬱?202434日,《財星》雜誌發表文章,悲觀地宣稱:美利堅合眾國正遭受「絕望危機」。 (1) 報告引用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該研究發現,三分之二的美國人認為,到2050 年,「美國將在經濟上變得更弱,在世界上的重要性下降,政治上更加分裂」。《華爾街日報》的調查發現,「近80%的美國人並不期望他們的孩子一代的生活比他們自己這一代人更好」。(2)

美國民眾壓力重重,焦慮不安,對未來感到擔憂。因此,患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20235月,蓋洛普報告稱,美國17.8%的成年人患有臨床憂鬱症,29% 的成年人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曾患有臨床憂鬱症。 (3) 20242月發佈的另一項研究發現,五分之一的青少年患有憂鬱或焦慮。 (4) 由於臨床憂鬱症和其他心理健康問題的普遍存在,抗憂鬱藥物的使用量激增,自 2020年以來,青少年和25歲及以下成年人中抗憂鬱藥物的使用量增加了64% (5)

根據最新一期的《世界幸福報告》,美國民眾越來越不快樂。雖然2023年的報告將美國列為全球第15名最幸福的國家,但最近發布的2024年報告將美國僅列為全球第23名最快樂的國家。研究發現,美國的年輕人尤其情緒低落。在30歲及以下的人群中,美國僅被評為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第62位。報告指出:「在比較幾代人時,1965年之前出生的人平均比1980年後出生的人更幸福。在千禧世代中,對自己生活的評價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而在嬰兒在潮一代中,生活滿意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6) 毫無疑問,廣大人民士氣低落。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在本期《末次號筒》中,我們將探討導致這種「絕望危機」的一些因素。

美國夢的終結

一篇又一篇的新聞文章都宣稱美國夢已死或正在消亡。2023817日,《新聞周刊》宣稱,「美國夢對我們美國工薪階層來說已經死了。」 (7) 幾個月後,Axios報導,「美國人認為美國夢正在消亡。」 (8)

最近,據《衛報》312日報導,2024年,美國大多數租房者表示,他們認為自己永遠無法擁有自己的住房。(9)《衛報》的報導引用了哈里斯民意調查公司(Harris Poll)進行的一項研究,該研究發現,57%的受訪者表示,「擁有住房的美國夢已經破滅」;62%的受訪者表示,「我所在的地區已經變得難以負擔,幾乎無法居住」;65%的受訪者表示,「房租/房貸是我無法在經濟上取得進步的首要原因」。(10) 哈里斯民意調查公(Harris Poll)首席策略官利比·羅德尼(Libby Rodney)被引用說:「當你思考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時,住房正處於安全的基礎層次,當人們感覺負擔不起時,對消費者心理的影響將影響到每個人。(11)

事實上,有房住是我們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之一。然而,在通貨膨脹肆虐後的世界裡,這種需求卻變得難以滿足。事實上,紐約市的住房成本已經高得離譜,以至於最近一家房地產中介在曼哈頓推出了一套115平方英尺的小公寓出租。這個小房間沒有衛生間,僅夠放一張床,月租金為1200美元。(12)

根據《紐約時報》報道,美國四分之一的租屋者將一半以上的收入花在房屋上。 (13) 更糟的是,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根本買不起住房。PBS News Hour報道稱,自 2022 1 月以來,無家可歸者人數增加了 12%。這一數字在 2023 12 月達到了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14)

月光族

對於許多有幸擁有一套住房的人來說,入不敷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根據《借貸俱樂部》於20239月發佈的一份報告,超過60%的美國人過著「靠工資吃飯」的生活。(15)此外,202311月發佈的一份令人震驚的報告顯示,典型的美國家庭現在必須每年多支出高達11,434 美元,才能維持與20211月相同的生活水準。(16)當然,這是在短短三年內的急劇增長,我大膽猜測,美國大多數家庭的年收入不會比2021年多出11000美元。因此,許多家庭使用信用卡來維持生活。因此,信用卡債務在2023年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到20242 24日,這一債務已升至破紀錄的1.13萬億美元。儘管1萬億美元的信用卡債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數字,但不幸的事實是,這個數字只會繼續攀升。《LendingTree》首席信貸分析師馬特-舒爾茨(Matt Schulz)說:「美國人仍在與揮之不去的通貨膨脹和不斷上升的利率作鬥爭,這迫使他們越來越依賴信用卡。」(17)

隨著信用卡債務不斷打破新紀錄,其他費用也給消費者帶來了壓力。20242月,據報道,新車的平均付款額為每月738美元,二手車每月的平均付款額為532美元。 (18) 同時,據說食品價格自2020年以來上漲了 25%(19) 但根據我們大多數人的經驗,許多商品的成本上漲幅度遠遠超過25%

甚至速食的成本也在大幅上漲。麥當勞、漢堡王和溫蒂等公司的快餐、簡單、油膩的食物眾所周知是不健康的,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經濟實惠的選擇。然而,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奇怪的時代,你最喜歡的快餐連鎖店的漢堡和薯條的花費可能與幾年前在餐廳吃牛排晚餐的花費一樣多。 202434日,《今日秀》報道了社交媒體上出現的憤怒事件,此前一名用戶發布了他的一頓飯的收據,其中包括培根芝士漢堡、一杯普通飲料和一小份薯條。這頓普通餐的總消費稅後為21.91美元。 (20)

在一個類似的報導中,20241月,康乃狄克州達連市的一家麥當勞餐廳的巨無霸套餐收費18美元,此舉引發了憤怒。 (21)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點和地區的價格有所不同,但毫無疑問,全國範圍內的價格都在上漲。在加州尤其如此,該州的快餐工人最低工資將於202441日上漲至每小時20美元。由於預計勞動力成本增加,麥當勞和 Chipotle等連鎖店已經提高了菜單價格。 (22)

我記得小時候曾經多次在《美元樹》購物。在折扣零售商購物時,我最喜歡的一件事是知道我買的每件商品每件都是一美元。 2021 年,《美元樹》將底價提高到 1.25 美元,不久後開始以每件5美元的價格出售一些商品。現在,零售商再次提高價格。《美元樹》執行長 Rick Dreiling313日表示:「今年,我們預計將在3,000家商店中增加300多種多價商品,價格從1.50美元到7美元不等。」 (23) 有些人可能想知道《美元樹》應該改變它的名字,儘管「七美元樹」並不完全具有相同的含義。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元樹》購物的人群中成長最快的群體是年收入超過12.5萬美元的家庭。 (24) 顯然,即使是高收入家庭現在也感到手頭拮据,並開始轉向折扣店。

債務如山

去年,美國人民持有創紀錄的17.5兆美元債務。 (25) 因此,美國公民的個人債務大約是整個國家債務規模的一半,目前已超過驚人的34兆美元。 (26) 美國人民和美國政府都在累積大量債務,而且這種趨勢不太可能很快扭轉。有趣的是,19811023日,美國公債首次突破一兆美元。(27) 預計到2026年,每年償還國債所支付的利息將超過一兆美元! (28)

如果美國繼續以如此驚人的速度增加債務,那麼整個體係可能會像紙牌屋一樣崩潰的那一天到來。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全世界都會尋找答案。是否會出現一個幾乎所有人都崇拜的魅力超凡的人,他聲稱擁有所有答案?在馬太福音 24 24 節中,耶穌警告我們:「因為假基督、假先知將要起來,顯大神蹟、大奇事,倘若能行,連選民也就迷惑了。」這些假基督中的一個將會如此引人注目,以至於群眾會把他當作神來崇拜。使徒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後書2:3-4寫道:「人不拘用什麼法子,你們總不要被他誘惑;因為那日子以前,必有離道反教的事,並有那大罪人,就是沉淪之子,顯露出來。他是抵擋主,高抬自己,超過一切稱為神的和一切受人敬拜的,甚至坐在神的殿裡,自稱是神。」

我相信人們如此被大罪人(有時被稱為敵基督)所吸引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願意免除每個人的債務。基督教的核心信條之一是耶穌基督在各各祂的十字架上為我們的罪付出了代價,並以此償還了我們無法償還的債務。因此,魔鬼的冒名頂替者,滅亡之子,也將主動提出消除無法償還的債務。然而,毫無疑問會有附加條件,可能是右手或前額的標記。

市區老化

如果這個國家不能盡快扭轉局面,人們只會變得更加絕望。通貨膨脹和高昂的生活成本已經導致犯罪和無家可歸者激增。美國大城市曾經繁榮的社區正陷入城市衰敗。這個問題在加州灣區尤其嚴重,包括奧克蘭和舊金山等城市,由於情況變得如此不穩定,那裡的企業正在成群結隊地倒閉。例如,奧克蘭的一家《In-N-Out》快餐店因嚴重犯罪而停止營業。這家快餐連鎖店已經存在了75年,之前從未關閉過任何一家門市。然而,自2019年以來,該連鎖店在附近接報了1,335起犯罪事件後做出了這一決定。這些犯罪包括9起搶劫案、2起商業盜竊案、4起家庭暴力事件和1,174 起汽車入室竊案。 (29) 在解釋關閉商店的決定時,《In-N-Out》執行長 Denny Warnick 表示:「儘管我們一再採取措施來創造更安全的條件,但我們的客戶和有關連人士還是經常受到破車、財產損失、盜竊和持械搶劫的侵害。」 (30)

2024325日,《新聞周刊》發表了一篇文章,列出了加州最近因犯罪而關閉的商店名單。其中包括舊金山的一家《Whole Foods》超市,該超市只營業了13個月,就因犯罪活動而關閉。此外,塔吉特、諾德斯特龍、星巴克、賽百味和丹尼百貨都關閉了舊金山和奧克蘭的商店。 (31) 然而,關閉的不僅是零售店。舊金山正在努力填滿辦公大樓。202312月,《舊金山標準報》報道稱,舊金山35.9%的辦公空間閒置。 (32)

美國許多大城市的情況都很嚴峻,當然也包括馬裡蘭州的巴爾的摩。如果您居住在巴爾的摩或訪問該市,您有二十分之一的機會成為犯罪受害者。 (33) 如此多的居民逃離了這座城市,以至於現在有15,000處廢棄的房產。 20243月,巴爾的摩市長Brandon Scott宣布了一項新計劃,將以每套1美元的低價提供200套空屋。為了進一步吸引買家,一項補助計劃向一些買家每人提供5萬美元,以幫助支付裝修費用。 (34) 當一個城市實際上必須免費贈送房屋並付費給房主修理它們時,你就知道事情很糟糕了!

儘管巴爾的摩正在努力解決嚴重的犯罪問題,但該市仍發現很難僱用警察。少數仍在執勤的警官面臨著巨大的危險,這可能解釋了為什麼招募新兵如此困難。20243月的某個時刻,該市只有三名警察可以在擁有61,000名居民的地區巡邏。國家警察協會的貝特西史密斯說:「你正在危及執勤警察的生命,這也危及了公民的生命。」 (35)

同時,在賓州匹茲堡市,警察辭職和退休的速度快於該市招募新警察的速度。前幾年,警察局通常每年培訓7090名新警官。然而,最近的畢業班只培養了32名新警察。相反,2023年有102名警察退休或辭職。(36) 20242月,匹茲堡警察局宣布,除非犯罪正在進行,否則警察將不再接聽電話。WPXI新聞報導稱:「這實質上意味著刑事惡作劇、盜竊、騷擾和入室盜竊警報等投訴都將由電話舉報部門或在線舉報處理。」 (37)

由於全國各地的警察部門都在努力填補空缺,一些部門正在採取嚴厲措施來招募新人。根據美國廣播公司新聞報道,賓州費城市降低了身體需求以吸引更多申請人。其他城市也提供福利和激勵措施。例如,加州洛杉磯市為新員工提供住房補貼,華盛頓特區則提供超過2萬美元的簽約獎金。 (38) 「這就像現在的NFL選秀。每個人都需要警察,所以每個人都使出渾身解數,」 加州聖馬刁縣治安官辦公室的馬克·邁爾斯上尉說。「這可能意味著租用獎金,也可能意味著招募獎金。有些地方提供帶回家的巡邏車,每個人都在跳出框框思考。」邁爾斯後來繼續解釋了為什麼這些激勵措施變得越來越普遍。「舊金山警察局上週從他們的學院畢業了六人。他們過去都是 50 歲或 60 歲畢業,」他說。 (39) 根據美聯社報道, 2022年官員辭職人數增加了47%,退休人數增加了19%。「申請成為警察的人越來越少,而越來越多的警察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退休或辭職。全國警察都短缺,」警察行政研究論壇執行董事查克·韋克斯勒解釋。 (40)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處於危機之中的國家。如果城市甚至無法為其警察部門招募到優秀的候選人,那麼我們主要城市的情況改善的希望就微乎其微。幾十年來,一些城市一直在與衰退作鬥爭。以密西根州底特律為例,它在1950年是美國第五大城市,擁有185 萬人口。到2022年,該市人口減少至620,376人。 (41) 我們能否在美國其他主要城市看到同樣的下降?

希望

今天的新聞報導並沒有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畫,而且肯定會引起一種絕望感。例如,《國會山莊》在20241月發表了一篇報道,聲稱美國正處於「不可逆轉」的衰退之中。 (42) 其他新聞充滿了關於氣候變遷、戰爭和人工智慧毀滅世界的威脅的警告。還有希望嗎?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在神的話語上發現了巨大的希望。

在希伯來書111節中,我們讀到:「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因此,信仰是我們希望的實質,因為我們的希望和信仰,我們能夠克服今生的挑戰。約翰一書 5:4-5告訴我們:「因為凡從神生的,就勝過世界;使我們勝了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勝過世界的是誰呢?不是那信耶穌是神兒子的嗎? 」我們能夠勝過世界,因為耶穌在髑髏地的十字架上為我們勝過了世界。在約翰福音16:33中,耶穌宣告:「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 

我們克服和忍受的一切都給了我們耐心;耐心給我們經驗,經驗給我們希望。使徒保羅在羅馬書51-5節寫道:「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神相和。我們又藉著他,因信得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那我們該怎麼辦呢?在彼得前書113節中,使徒彼得指示說:「所以要約束你們的心,(原文作束上你們心中的腰)謹慎自守,專心盼望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所帶來給你們的恩。 」如果你還沒有悔改你的罪並將你的生命奉獻給上帝,我敦促你現在就這樣做。

感謝大家對本事工的大力支持。願上帝保佑並保守你們所有人。一如既往,我們邀請您向我們發送您的祈禱請求。我們的代禱者團隊會給予每個請求單獨的關注,我們知道神能夠做所有的事情。奉主耶穌基督的名,願恩寵與平安臨到你們。

Samuel David Meyer

本時事通訊是在我們支持者的善意捐贈下得以實現的。如果您想幫助我們,您可以將您的捐款發送到我們的郵寄地址或透過http://lasttrumpetnewsletter.org/donate在線捐款。

致謝

01. Fortune, March 4, 2024, By Clay Routledge and Andrew Abeyta, fortune.com.
02. Ibid.
03. Gallup, May 17, 2023, By Dan Witters, gallup.com.
04. KFF, February 6, 2024, By KFF, kff.org.
05. Healthline, February 28, 2024, By Kaitlin Vogel, healthline.com.
06. The Guardian, March 20, 2024, By Maya Yang, theguardian.com.
07. Newsweek, August 17, 2023, By Ruby Nicole Day, newsweek.com.
08. Axios, November 25, 2023, By Dave Lawler, axios.com.
09. The Guardian, March 12, 2024, By Lauren Aratani, theguardian.com.
10. Ibid.
11. Ibid.
12. Business Insider, February 26, 2024, By Jordan Hart, businessinsider.com.
13.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27, 2024, By Conor Dougherty, nytimes.com.
14. Associated Press, December 15, 2023, By Kevin Freking, pbs.org.
15. CNBC, December 11, 2023, By Charlotte Morabito, cnbc.com.
16. CBS News, November 30, 2023, By Aimee Picchi, cbsnews.com.
17. CNBC, February 6, 2024, By Jessica Dickler, cnbc.com.
18. NerdWallet, February 29, 2024, By Shannon Bradley, nerdwallet.com.

19. Forbes, March 28, 2024, By John S. Tobey, forbes.com.
20. Today Show, March 4, 2024, By Joseph Lamour, today.com.
21. RetailWire, January 5, 2024, By Dennis Limmer, retailwire.com.
22. Ibid.
23. USA Today, March 25, 2024, By James Powel and Anthony Robledo, usatoday.com.
24. Ibid.
25.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March 28, 2024, By Katherine Hamilton, wsj.com.
26. Reuters News Service, January 2, 2024, By David Lawder, reuters.com.
27. The House Budget Committee, October 23, 2023, budget.house.gov.
28. Axios, February 8, 2024, By Neil Irwin, axios.com.
29. Associated Press, January 26, 2024, By Associated Press, apnews.com.
30. Newsweek, March 25, 2024, By Giulia Carbonaro, newsweek.com
31. Ibid.
32. The San Francisco Standard, December 18, 2023, By Kevin Truong, sfstandard.com.
33. The New York Post, March 26, 2024, By Mary K. Jacob, nypost.com. 
34. Ibid.
35. Fox 5 Baltimore News, March 22, 2024, By Jeff Abell, foxbaltimore.com.
36. Pittsburgh Post-Gazette, March 11, 2024, By Megan Guza and Lauren Esposito, post-gazette.com.
37.  WPXI News, February 26, 2024, By Taylor Spirito, wpxi.com.
38. ABC News, March 21, 2024, By Brooke Schultz, abcnews.go.com.
39. CBS News, September 26, 2023, By CBS San Francisco, cbsnews.com.
40. The Associated Press, September 6, 2023, By The Associated Press, nbcnews.com.
41. The Michigan Advance, May 23, 2023, By Steve Neavling, michiganadvance.com.
42. The Hill, January 19, 2024, By Myra Adams, thehil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