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化物產品

如果你意外地吞下牙膏而不是一般使用,立即聯絡毒物控制中心

氟化物行動網絡

fluoridealert.org/issues/dental-products/toothpastes/

目前美國95%以上的牙膏都含有氟化物,許多雜貨店的無氟化物品牌存很少。含氟牙膏的使用,特別是在兒童早期,會帶來健康風險。這就是為什麼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要求在美國銷售的每一根含氟牙膏管上都要有毒物警告。

攝取含氟牙膏的風險包括牙齒永久變色(氟斑牙)、胃病、急性毒性、皮疹(口周皮炎)和葡萄糖代謝受損。所有這些風險都被牙膏製造商的營銷實踐所不必要地增加了,這些製造商使用卡通包裝和糖果口味將成人強度的氟化物牙膏作為兒童的目標。牙科社區未能向公眾宣傳危害吞嚥太多含氟牙膏,已經進一步加大了這個問題。

兒童每日氟化物攝入量的主要來源

在美國銷售的氟化物牙膏通常含有每百萬(ppm)氟化物1,1001,450(相當於每克糊劑超過1mg氟化物)。儘管牙膏管背面的細小印刷指示用戶不要吞嚥並且僅使用「豌豆大小」的份量,但是廣告繼續描繪在刷上堆積漩渦糊(Basch 2013),並且製造商繼續售賣泡泡糖、水果和糖果味的氟化物牙膏(Basch 2014)。使用吸引孩子的口味是特別危險的,因為幼兒的吞嚥反射能力差,總是吞嚥大量的糊劑。

毫不奇怪,許多研究發現,許多兒童每天單單從牙膏中攝取大量的氟化物。根據公共衛生牙科學雜誌:「幾乎所有的作者都注意到,一些兒童可以從單獨的牙膏中攝取更多的氟化物,而不是建議每天攝入氟化物總量。」(Levy1999)。

氟牙症的主要危險因素

吞嚥太多氟的一個副作用是氟斑牙。氟牙症是牙齒形成年(08歲)過量氟攝入引起的牙釉質缺陷。氟中毒在其溫和的形式中,牙齒上呈現多雲白色的斑點和條紋,而在中度和重度的形式中,氟中毒可導致廣泛的棕色和黑色染色以及牙釉質的凹陷和粉碎。攝入大量牙膏(無論是意外還是有目的)的兒童,可能會發展出高級氟斑牙的棕色和黑色污點,特別是如果他們也喝含氟化水。門牙上的氟中毒,即使是「溫和」的形式,尤其是嚴重的形式,也會引起兒童的自尊問題,特別是當他們到達青春期時。

急性中毒

1997年,聯邦調查局要求牙膏生產商在美國銷售的所有氟化物牙膏上添加毒物警告。警告內容如下:

不要讓未滿六歲的小孩接觸到,假如你意外地吞嚥超過刷牙所使用的數量,馬上尋求醫療幫助或連絡防毒中心。」

聯邦調查局要求這個警告,因為吞下太多含氟牙膏的兒童可能會遭受急性中毒,甚至死亡。事實上,一支泡泡糖口味的高露潔兒童牙膏含有足夠的氟化物(143毫克),以殺死體重不足30公斤的兒童。(Whitford 1987a)。

雖然氟攝入所致的死亡事件很罕見(最近一次報導的死亡發生在2002年),但是急性氟中毒的發作卻不是。急性氟中毒發生在每公斤體重0.1-0.3毫克的劑量下,通常以胃痛、噁心、嘔吐、頭痛、頭暈和流感樣症狀的形式出現。(Akiniwa 1997; Gessner 1994)。一個體重10公斤的孩子只需要攝取13克的糊狀物(不到高露潔兒童管的3%),來遭遇其中一種或多種症狀。

雖然人們相信氟化物牙膏的許多中毒事件都是未經確診和未報告的(Shulman1997),但由於聯邦調查局發出毒藥警告,美國毒物控制中心因牙膏引起氟中毒的電話數量猛增。事實上,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早期(聯邦調查局的警告之前),每年有大約1000宗個案含氟牙膏的中毒報告。(Shulman 1997)。今天,每年有超過23,000份報告,導致數百個案要到急症室治療。

向美國毒物控制中心報告
由於過量攝取氟化物牙膏
Data from: Brownstein (2009, 2010) & Watson (2003)

     

# 在急症室受治療

Medical Outcome*

年份

產品

# 個案

None

Minor

Moderate

Major

Death

2009

F Toothpaste

24,547

378

4,781

1,146

42

2

0

2008

F Toothpaste

23,468

383

4,395

1,119

43

1

0

2002

F Toothpaste

24,087

411

4,852

1,218

40

1

1

*輕微的影響:輕微麻煩的症狀或症狀,通常可以解決,不會殘留殘疾或毀容(例如自我限制的胃腸道症狀)。中度效應:比次要系統更明顯或延長的體徵或症狀,或更多的系統性質。雖然症狀不是威脅生命的(例如定向障礙或容易發生治療的高熱),但也有一些治療形式。主要影響:威脅生命或導致嚴重殘疾或毀容的體徵和症狀。(Shulman 1997

皮疹

在某些人中,使用含氟牙膏可能會導致或加重口周皮炎 周圍的紅斑痤瘡樣皮疹)。 (McCaffery 2003; Mellette 1983,1976)。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2050歲之間的女性身上。如果含氟牙膏是病症的原因,那麼在使用非氟化牙膏的幾週內就會出現症狀的明顯改善。除皮炎外,含氟牙膏還可能引起口腔炎 (即口腔潰瘍)。(Brun 2004; Douglas 1957)。

受損的葡萄糖代謝

也許最重要,但最容易被忽視的是過量攝入含氟牙膏的風險,它可能對血糖和胰島素水平有影響。在20世紀80年代,印第安那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說,接受高濃度但相對較小劑量(0.5mg / kg)氟化物的大老鼠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顯著較高,胰島素水平降低。(Shahed 1986; Whitford 1987b)。從那以後,許多研究都重複了這一發現(在動物和人類中),許多兒童經常從含氟牙膏中攝取的劑量。例如,現在估計,血氟濃度僅為95ppb就會導致葡萄糖水平的升高和胰島素的降低。(Menoyo 2005)。引人注目的是,使用含氟牙膏的兒童(特別是那些生活在含氟化合物的兒童中)約有5-10%的兒童經常超過這一水平。

這一項發現提出了一個明顯的問題,即氟化物牙膏的廣泛使用和攝入是否導致或加劇了兒童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糖尿病是持續高血糖水平引起的一種疾病。一種可以同時增加葡萄糖水平和降低胰島素的化學物質(胰島素是一種有助於從血液中清除葡萄糖的激素)應當非常謹慎地處理,特別是那些已經患有糖尿病的人。事實上,一些研究人員已經開始建議糖尿病患兒使用低氟含量的牙膏。正如作者在「氟化物化學雜誌」最近的一項研究中指出:

「現在慢性[]攝入量能夠減少胰島素信號並引起胰島素抵抗,建議使用氟含量較低的潔齒劑,特別是對於糖尿病兒童,過量攝入氟化物可能會影響健康。」(千葉2012)。

參考:

  • Akiniwa, K. (1997). Re-examination of acute toxicity of fluoride. Fluoride 30: 89-104.
  • Basch CH, Rajan S. (2014). Marketing strategies and warning labels on fluoride toothpaste. Journal of Dental Hygiene 88(5):316-9.
  • Basch CH, et al. (2013). Advertising of toothpaste in Parenting Magazines. Journal of Community Health 38(5):911-4.
  • Bronstein AC, et al. (2010). 2009 Annual Report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oison Control Centers’ National Poison Data System (NPDS): 27th Annual Report. Clinical Toxicology 48:979-1178.
  • Bronstein AC, et al. (2009). 2008 Annual Report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oison Control Centers’ National Poison Data System (NPDS): 26th Annual Report. Clinical Toxicology 47:911-1084.
  • Brun R. (2004). Recurrent Benign Aphthous Stomatitis and Fluoride Allergy. Dermatology 208: 181.
  • Chiba FY, et al. (2012). NaF treatment increases TNF-a and resistin concentrations and reduces insulin signal in rats. Journal of Fluorine Chemistry 136:3-7.
  • Gessner BD, et al. (1994). Acute fluoride poisoning from a public water system.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30:95-9.
  • Levy SM, Guha-Chowdhury N. (1999). Total fluoride intake and implications for dietary fluoride supplementatio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Dentistry 59: 211-23.
  • McCaffery K. (2003). Fluoride and dermatit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 134: 1166.
  • Mellette JR, et al. (1983). Perioral dermatitis.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Military Dermatologists 9: 3-8.
  • Mellette JR, et al. (1976). Fluoride tooth paste: A cause of perioral dermatitis. Archives of Dermatology 112: 730-731.
  • Menoyo I, Rigalli A, Puche RC. 2005. Effect of fluoride on the secretion of insulin in the rat. Drug Res 55(5):455-60.
  • Shahed AR, et al. (1986). Effect of F on rat serum insulin levels in vivo.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 65:756.
  • Shulman JD, Wells LM. (1997). Acute fluoride toxicity from ingesting home-use dental products in children, birth to 6 years of ag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Dentistry 57: 150-8.
  • Watson WA, et al. (2003). 2002 Annual Report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oison Control Centers Toxic Exposure Surveillance System. 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21:353-421.
  • Whitford GM. (1987a). Fluoride in dental products: safety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 66: 10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