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希望嗎?

最後一支號筒(末次號筒)202311月號月刊

「藉這兩件不更改的事,神決不能說謊,好叫我們這逃往避難所、持定擺在我們前頭指望的人可以大得勉勵。我們有這指望,如同靈魂的錨,又堅固又牢靠,且通入幔內。 

希伯來書 6:18-19

2020年代初,當世界努力應對全球大流行病和後來被稱為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時,一個新詞悄悄進入了英語。「doomscrolling(末日滾動)」一字指的是在線(尤其是在智能手機上)痴迷地閱讀或觀看壞消息的做法,它首先出現在社交媒體上,很快也出現在新聞報道中。最終,這個詞變得如此普遍,以至於於20239月被添加到韋氏詞典中。(1)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大流行病的癡迷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關於經濟困境、高通脹、銀行倒閉、烏克蘭戰爭、核戰爭威脅、山火、熱浪、政治醜聞、氣候變化、氣候變化以及更多氣候變化的報導。例如,202310月,演員摩根-弗裡曼(Morgan Freeman)在美國廣播公司(ABC)的電視節目《觀點》(The View)中警告觀眾:「如果我們不抓緊時間改變自己的方式,將會發生一場大災難,讓我們中的許多人從地球表面消失」。弗裡曼隨後試圖給人們帶來一絲希望,他表示,人類的大多數可能會被消滅,但地球上的「生命」仍會在沒有我們的情況下繼續存在。「這個星球上的生命存在於多久以前?它為什麼還存在?這是因為生命是頑強的。生命──我們這裡說的不是人類。我們說的是這個星球她會留下來」。(2) 我們的主救主耶穌基督不同意弗里曼的評價。在馬太福音2435節,耶穌說:「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事實上,聖經表明,即使在我們目前居住的星球到期並被取代之後,上帝的子民仍將繼續生存。彼得後書 3:12-13 宣告:「切切仰望神的日子來到。在那日,天被火燒就銷化了,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鎔化。但我們照他的應許,盼望新天新地,有義居在其中。 

正如所預料的那樣,弗里曼認為這場「災難性事件」的原因將是氣候變遷。但說實話,地球即將毀滅的最終原因是全球罪惡,而不是全球暖化。每一個歸因於氣候變遷的災難性事件都源於這樣一個事實:我們生活在一個在罪的重壓下彎曲和破碎的墮落世界。

幾十年前,人們通常從每晚的電視廣播或日報上獲取新聞。廣播會在很短時間後結束,而你可以一口氣讀完整份報紙。如今,我們不僅可以前所未有地獲取資訊,還可以不斷地接觸資訊。你可以在每天醒來的每一刻都閱讀新聞報導,或從世界各地的資訊源線上流灠新聞,而且永遠不會缺乏素材。是的,瞭解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非常重要。但是,我們必須確保我們所閱讀的新聞是根據上帝的話語而適當平衡的。在我們經歷這些空前危險的日子時,你不會在主流新聞暗淡的標題中找到多少希望,但你會在聖經中找到希望。正因如此,使徒保羅在《羅馬書》15:4 中寫道:「從前所寫的聖經都是為教訓我們寫的,叫我們因聖經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著盼望。 」《希伯來書》6:18-19說:「藉這兩件不更改的事,神決不能說謊,好叫我們這逃往避難所、持定擺在我們前頭指望的人可以大得勉勵。我們有這指望,如同靈魂的錨,又堅固又牢靠,且通入幔內。 」。

這則時事通訊經常涵蓋困難的主題。然而,我並不希望我們的讀者對這些頁面的內容感到沮喪或不知所措。即使我們按照救主的命令「警醒祈禱」,我們也從聖經中知道,無論這個世界發生什麼,沒有什麼能讓我們與神的愛隔絕。羅馬書 8:37-39 說:「然而,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如果你還沒有悔改你的罪並將你的生命奉獻給上帝,我敦促你現在就這樣做。

不滿的時代

如果你環顧世界,或花時間與他人交談,你會發現我們現代社會存在著很大的不滿和不幸。即使在有時被稱為「機會之地」的美利堅合眾國,人們也普遍認為世界是不公平的,人們沒有得到他們應得的東西。例如,在美國影視中心的加州好萊塢,不滿情緒普遍存在。這種不滿導致了好萊塢夏季罷工,美國作家協會和演員協會的成員拒絕工作,直到為作家和演員談判出更有利的條件。這是自1960年以來好萊塢的第一次雙重罷工。(3)娛樂律師喬納森·漢德爾(Jonathan Handel)20237月表示,「編劇和製片廠、演員和製片廠之間存在很多怨恨。」( 4) 編劇們的罷工最終於202310月得到解決,結束了持續五個月的停工。(5) 然而,截至本文撰寫時,演員罷工仍在繼續。(6)

正如預期的那樣,最近的罷工導致許多電視節目和電影的上映推遲。雖然這種發展可能會讓許多粉絲感到失望,但可觀看的內容較少可以準確地稱為因禍得福。20233月發布的研究表明,美國成年人平均每天看電視 294分鐘。(7) 假設一個美國人每天工作八小時,每晚睡八小時,每天看電視超過四小時,那麼他就沒有時間做其他事情了。也許這就是為什麼《Lifeway Research》在2023年報告稱,只有39%的美國成年人表示他們每年讀聖經3次或更多。研究還發現,只有 24% 的美國成年人至少每週閱讀聖經。(8)

一個急切希望好萊塢恢復影視製作的組織是同性戀權益組織G.L.A.A.D.。該組織的首席執行官莎拉-凱特-艾理斯(Sarah Kate Ellis)注意到好萊塢在推廣LGBTQ 生活方式並使之正常化方面的力量,她說:「美國電影和電視製片人聯盟(AMPTP)與罷工的編劇和表演者達成公平協定至關重要──這些才華橫溢的創作者可以儘快返回工作崗位,從而使在LGBTQ代表性方面取得的進展保持正軌。通過電影講述的LGBTQ故事與文化變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有更多的人有能力真實、公開地生活,LGBTQ在銀幕上的表現失去進展的代價就意味著被抹殺。正如LGBTQ運動的一貫作風一樣,這是一場鬥爭,也是對生存的要求」。根據《好萊塢報導》(Hollywood Reporter)的資料,在2022年上映的所有電影中,有28.5%的電影中出現了LGBTQ角色。(9) 

雖然近幾個月來好萊塢的罷工引起了廣泛關注,但這並不是今年唯一的停工事件。根據《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報道,2023年已發生312起罷工,涉及453,000 名工人,其中包括汽車工人聯合會罷工以及最近《Kaiser Permanente》舉行的為期三天的罷工,涉及75,000名醫務人員。康乃爾大學工業與勞工關係學院的約翰尼·卡拉斯(Johnnie Kallas)表示:「與21世紀其他時期相比,這是一個相當可觀的增長。」 (10)

美國幻覺

為什麼如今罷工如此普遍?其中一個原因是,在這個通脹率居高不下的時代,美國人越來越難以維持生計。據《借貸俱樂部》(LendingClub8月份的報告,60%的美國人過著「靠工資吃飯」的生活。(11)《華爾街日報》在20231016日的頭條新聞中直言不諱地指出,「玩樂的成本越來越高」,這是美國繁榮正在消退的又一跡象。報導指出,在最近的一項調查中,60%的受訪者表示,由於一種被稱為「通貨緊縮」的新現象,他們不得不減少在音樂會、體育賽事和遊樂園等現場娛樂活動上的花費。一位母親感歎自己無法帶女兒去看泰勒-斯威夫特的演唱會。她不禁問道:「我是否應該做一些讓人感覺非常不負責任的事情,拿著這張支票去實現我女兒的夢想?為什麼要掙扎?在名為《StubHub》的門票轉售網站上,斯威夫特演唱會門票的平均價格高達1095美元。(12)我個人並不理解人們對泰勒-斯威夫特的癡迷,但她確實提供了一個可能的線索,說明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在2020 年喜歡她的音樂,她說她的歌曲《Willow》「聽起來就像施了一個咒語,讓一個人愛上了你」。(13)

在較繁榮的時代,年輕人曾經相信美國夢是可以實現的。這個夢想通常涉及一份高薪工作、擁有房屋以及擁有和養育家庭的能力。然而,ATOM研究公司發布的《2023年美國住房負擔能力報告》發現,房價飆升和抵押貸款利率高讓許多人無法擁有一套房屋。報告發現,包括財產稅和保險在內的典型抵押貸款付款現在為每月2053美元。因此,美國人平均要花費近 35%的月收入來支付住房費用。根據傳統的貸款準則,抵押貸款成本不應超過家庭收入的28%(14) 由於現代生活成本高昂,許多年輕人完全放棄了房屋所有權,轉而與父母住在一起。根據彭博新聞社2023920日發表的一篇文章,18歲至29歲之間的所有年輕人中,近一半與父母或祖父母住在一起。「我們所處的經濟環境讓獨立生活變得更加困難。成年人認識到現在的生活很艱難,」喬治華盛頓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卡羅爾西格曼說。一位接受這篇文章採訪的女性說:「我這個年紀的人被灌輸這樣的夢想:你可以上大學,在美國企業界找到一份工作,然後買房子。這個夢想是無法實現的。」由於這種趨勢,文章作者推測,「對於許多人來說,美國夢更像是一種美國幻想。」(15)

美國總統約瑟夫·羅賓內特·拜登(Joseph Robinette Biden)糟糕的支持率也反映出美國民眾的幻滅感。根據蓋洛普公司20231026日公佈的民調,拜登的整體支持率僅為37%。這一評級包括民主黨人的支持率下降了11個百分點。(16)然而,有一個人認為喬·拜登作為美國總統做得很好,他就是喬·拜登。在20231023日的一次演講中,拜登總統告訴他的聽眾,我真的相信這個國家即將起飛,因為,很長時間以來,我們第一次投資於美國,我們投資於美國人民。我們是在投資我們的未來。我可以誠實地說,我對美國的未來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樂觀過。」(17)為了進一步讓美國公眾相信一切都很好,拜登的競選團隊已經在競選廣告上花費了2500萬美元,儘管大選要到明年才舉行。這個廣告活動會有效嗎?這裡需要指出的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0239月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67%傾向民主黨的選民表示,他們不希望拜登成為2024年的總統候選人。(18)顯然,現任美國總統並不能激發人們的信心。考慮到我們生活在一個特別不穩定的時期,可能會看到世界大部分地區陷入戰爭和衝突,擁有一個軟弱的總司令可能會對美國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

昏醉的杯

當今世界正面臨非凡的危險。以色列國和哈馬斯控制的加沙地帶之間正在發生的衝突可能很快就會失控,並可能將世界各地的其他國家捲入衝突。以色列和加沙發生的可怕事件已經導致數千人喪生,並且很容易在未來幾週和幾個月內導致數千人喪生。雖然每個人都在分析和評估局勢,世界領導人、政治家、新聞媒體和世界各國公民發表了各種各樣的意見,但我們永遠不應忽視這樣一個事實:人們正在不必要地死亡,而且是一場悲劇。無緣無故屠殺嬰兒、兒童和只想過自己生活的普通人是沒有道理的。

在我的一生中,以色列國和巴勒斯坦人一直彼此不和。許多男人和女人都在尋求和平解決爭端的辦法,但幾十年來卻始終未能如願。撒迦利亞書12:2-3準確地將耶路撒冷描述為「我必使耶路撒冷被圍困的時候,向四圍列國的民成為令人昏醉的杯;這默示也論到猶大(或作:猶大也是如此)。那日,我必使耶路撒冷向聚集攻擊他的萬民當作一塊重石頭;凡舉起的必受重傷。 」昏醉的杯意象暗示了一種不穩定的狀態,其中的內容物隨時可能溢出。可悲的是,以色列爆發的暴力和衝突威脅似乎從未消失。

當來自加沙走廊的哈馬斯特工最近幾週對以色列國發動攻擊時,這標誌著另一場衝突的開始。雖然過去有過很多衝突,但這次感覺不同。暴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嚴重,仇恨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據報道,哈馬斯特工於 2023107日屠殺了1,400名以色列公民,並劫持了200多人質。作為報復,以色列軍隊對加沙發動猛烈攻擊,截至20231030日,已造成 8,306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其中包括3,457名兒童。另有1,800人失蹤。(19) 對於加沙的絕望局勢,世界衛生組織的里克布倫南表示:「這是一場災難之上的災難。健康需求正在飆升,而我們滿足這些需求的能力正在迅速下降。」 (20)

經過幾天的空中轟炸後,以色列官員現在對哈馬斯發動了地面攻擊,他們表示,這只是戰爭的開始,他們預計戰爭將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是我們的第二次獨立戰爭。我們才剛開始,」以色列總理本傑明·內塔尼亞胡說。以色列國防部長約阿夫·加蘭特進一步警告:「這不會是一場短暫的戰爭。」 (21)

戰爭持續的時間越長,其他國家捲入戰鬥的可能性就越大。伊朗已經暗示它可能會參與其中,但不確定他們是打算直接與以色列軍隊接觸還是透過代理武裝組織與以色列軍隊接觸。20231029日,伊朗總統易卜拉欣·萊西在前身為推特的社交網站上發文稱,以色列「已經越過了紅線,這可能會迫使所有人採取行動」。(22) 以類似的方式,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副司令阿里·法達維發出警告,稱「如果以色列不結束加沙的暴行,另一波衝擊波即將到來。」法達維後來告訴德黑蘭大學的學生,「你們中的一些年輕人認為實際行動是直接向海法發射飛彈,」他指的是以色列北部的這座城市。「當然,如果有必要,就會這麼做,而且會毫不猶豫地這麼做。」(23) 同時,土耳其總統雷傑普·塔伊普·艾爾多安於20231028日發表了激烈的講話,並對以色列國發出了含蓄的威脅。艾爾段說:「從現在開始,我們將繼續我們的座右銘,有一天晚上我們可能會突然敲響你的門。」熱情的人群高呼「土耳其軍隊進軍加沙!」(24)

20231017日,《紐約時報》報道稱,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已命令兩千名美軍準備部署到中東。(25) 最終,部署了900名士兵,以應對駐伊拉克和敘利亞美軍日益增加的襲擊。美國最近幾天也向該地區派遣了兩艘航空母艦和戰鬥機。(26) 20231017日以來,美軍已遭受武裝無人機攻擊23次。(27) 國防部發言人帕特里克•萊德準將表示,伊朗將對這些攻擊負責。「由於他們得到伊朗的支持,我們最終將追究伊朗的責任,」他說。他後來接著說:「我們擔心事態升級。我們都在關注該地區緊張局勢的加劇,我們希望再次阻止這成為一場更大的衝突。」(28)

美國總統拜登承諾堅定支持以色列國。「以色列有權保衛自己和人民。到此爲止。恐怖攻擊從來沒有任何理由。我的政府對以色列安全的支持是堅如磐石、毫不動搖的,」總統說。(29) 然而,拜登對以色列的支持使他與自己政黨的成員產生了分歧。蓋洛普在20233月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49%的受訪民主黨人表示他們同情巴勒斯坦人,而38%的人表示他們支持以色列。(30) 此外,近日來,美國多地發生了支持巴勒斯坦人的抗議和示威活動。例如,20231028日,七千名抗議者湧上紐約市街頭,支持巴勒斯坦人,其中許多人也表達了對哈馬斯的支持。(31) 以色列與哈馬斯的衝突不僅暴露了美國,也暴露了全世界的激烈分歧。我們會看到一場全球戰爭嗎?只有上帝知道。我祈禱我們不會。

有一點是肯定的,在這個歷史的關鍵時刻,我們的世界充滿了憤怒。世界正在崩潰,憤怒正在沸騰,世界已成為一個非常危險的地方。當耶穌基督說在他再來之前的日子裡將會有戰爭和戰爭的謠言時,他清楚地知道他在說什麼。

感謝大家對本事工的大力支持。我希望並祈禱,即使在這些動盪的日子裡,耶穌基督的平安也能在你們心中掌權。如果您有任何祈禱請求,無論大小,請隨時發送給我們。我們始終對每個請求給予單獨關注。願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惠與你們大家同在。

Samuel David Meyer

本時事通訊是在我們支持者的善意捐贈下得以實現的。如果您想幫助我們,您可以將您的捐款發送到我們的郵寄地址或透過http://lasttrumpetnewsletter.org/donate在線捐款。

致謝

01. Merriam Webster, merriam-webster.com.
02. Entertainment Weekly, October 25, 2023, By Joey Nolfi, ew.com.
03. Barron’s, July 13, 2023, By AFP, barrons.com.
04. Ibid,
05. Reuters, October 9, 2023, By Lisa Richwine, reuters.com.
06. Reuters, October 27, 2023, By Gursimran Kaur and Dawn Chmielewski, reuters.com.
07. Marketing Charts, March 31, 2023, By Marketing Charts, marketingcharts.com.
08. Lifeway Research, April 27, 2023, By Aaron Earls, research.lifeway.com.
09. The Hollywood Reporter, September 14, 2023, By Chris Gardner, hollywoodreporter.com.
10. CNBC, October 9, 2023, By Jessica Dickler, cnbc.com.
11. CNBC, September 27, 2023, By Jessica Dickler, cnbc.com.
12.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October 16, 2023, By Robbie Whelan and Anne Steele, wsj.com.
13. Religion News Service, December 22, 2020, By Emily McFarlan Miller, religionnews.com. 
14. ATTOM, September 28, 2023, By ATTOM Team, attomdata.com.
15. Bloomberg News, September 20, 2023, By Claire Ballentine and Paulina Cachero, bloomberg.com.
16. Gallup, October 26, 2023, By Megan Brenan, gallup.com.
17.  Whitehouse.gov, Remarks by President Joe Biden, October 23, 2023, whitehouse.gov.
18.  Axios, September 7, 2023, By Shauneen Miranda, axios.com.
19. Reuters, October 30, 2023, By Nidal al-Mughrabi and Henrietta Chacar, reuters.com.
20. Ibid.
21.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October 28, 2023, By Chao Deng, Omar Abdel-Baqui, and Ari Flanzraich, wsj.com.
22. NBC News, October 29, 2023, By Alexander Smith, nbcnews.com.
23. The Jerusalem Post, October 23, 2023, By Jerusalem Post Staff, jpost.com.
24. The Express, October 28, 2023, By Liam Doyle, express.co.uk.
25. Th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17, 2023, By Eric Schmitt, nytimes.com.
26. Reuters News Service, October 26, 2023, By Idrees Ali and Phil Stewart, reuters.com.
27. The Military Times, October 30, 2023, By Meghann Myers, militarytimes.com.
28. Politico, October 23, 2023, By Lara Seligman, politico.com.
29. Politico, October 7, 2023, By Myah Ward and Craig Howie, politico.com.
30.  Gallup, March 16, 2023, By Lydia Saad, gallup.com.
31. The New York Post, October 28, 2023, By Larry Celona, Georgia Worrell, Valentina Jaramillo, Matthew Sedacca, Rich Calder and Katherine Donlevy, nypost.com.

如果您想提交祈禱請求,您可以發送電子郵件至prayer@ltmmail.org或郵寄到我們的郵寄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