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科技

最後一支號筒(末次號筒)2023年05月號月刊

「人不拘用什麼法子,你們總不要被他誘惑;因為那日子以前,必有離道反教的事,並有那大罪人,就是沉淪之子,顯露出來。他是抵擋主,高抬自己,超過一切稱為神的和一切受人敬拜的,甚至坐在神的殿裡,自稱是神。」

帖撒羅尼迦後書2:3-4

「因為主必親自從天降臨,有呼叫的聲音和天使長的聲音,又有神的號吹響;那在基督裡死了的人必先復活。 以後我們這活著還存留的人必和他們一同被提到雲裡,在空中與主相遇。這樣,我們就要和主永遠同在。」

帖撒羅尼迦前書4:16-17

我是在容易獲得的科技下成長起來的第一代人中的一員。小時候,我敬畏地看著我的父親大衛-J-美亞牧師用他的蘋果Macintosh電腦編寫《末次號筒》通訊。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購買了新的電腦,每一台都比上一台更先進。我14歲時第一次上網,16歲時購買了我的第一台個人電腦。不久之後,我開始從頭開始構建電腦系統。正是在這一時期,互聯網真正開始改變世界。

緩慢但肯定地,互聯網從新事物變成了便利,然後變成了必需品。在當前的迭代中,互聯網幾乎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學生用它來完成他們的作業。企業使用它來交流和管理人力資源。餐館用它來處理信用卡交易和接收在線訂單。它已經到了這樣的地步,如果不連接在線基礎設施,你連點芝士漢堡都做不到。世界各地的人們上網閱讀書籍、聽音樂、看電視、玩視頻遊戲和參與社交媒體。成年人上網支付賬單、執行銀行業務並提交所得稅申報表。

引人注目的是,多數人自嬰兒時期起,就開始接觸互聯網了。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於2020年發布的一項研究發現,67%的父母表示他們允許11歲以下的孩子使用平板電腦,而60%的父母表示他們允許孩子使用智能手機。在兩歲及以下的兒童中,35%使用平板電腦,49%使用智能手機。(1) 在很多情況下,這些設備起到了幼兒保姆的作用,讓他們在無聊或煩躁時平靜下來,集中注意力。然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發表的一篇文章在其標題中警告稱,「將設備用作保姆可能適得其反。」文章引用了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健康兒童醫院的行為兒科醫生Jenny Radesky的話。「如果一個孩子心煩意亂,情緒激動,你遞給他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來分散他們的注意力,這可能會暫時保持平靜,但如果這是你安撫孩子的主要方式,那將是一個挫折從長遠來看,」她說。醫生稱,依靠設備來平靜下來的兒童無法正確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緒。(2)

隨著智能手機的出現,互聯網的成癮性只會變得更糟。現在我們都可以把微型電腦放在口袋裡了。英國廣播公司新聞於2023年4月3日發布的一份報告稱,大量使用智能手機正在重新連接我們的大腦。「有時候,我會把它放在房子的另一端,或者關掉它,以減少使用它的次數,」該文章的作者Amanda Ruggeri寫道。「但是,比我願意承認的更早,我最終會走在走廊上去做一些我需要做的事情,而我只能通過電話——或者可以更有效地做這些事情。支付賬單?電話。安排與朋友的咖啡約會?電話。給住在遠方的家人發短信?電話。查看天氣、記下故事創意、拍攝照片或視頻、製作相冊、收聽播客、加載行車路線、進行快速計算,甚至打開手電筒?電話,電話,電話。」 (3)

如果你來自嬰兒潮一代或X一代,你的年齡足以記得在互聯網成為無所不在的技術之前的世界是什麼樣的。然而,年輕的千禧一代和屬於Z世代的人不太可能想像出一個沒有互聯網的世界,因為互聯網是他們一直擁有的東西。然而,正如互聯網已經改變了世界和我們的生活方式一樣,下一個大科技可能以更深刻的方式改變世界。

下一個大科技

儘管長期以來一直是科幻電影和書籍的素材,但人工智能或AI已經成為我們現代世界的現實。CBS新聞節目《60分鐘》最近播出的一篇文章深入介紹了AI的崛起。谷歌母公司Alphabet Inc.的首席執行官Sundar Pichai告訴《60分鐘》主播 Scott Pelley,人工智能將對我們的生活方式產生深遠影響,包括我們的工作方式。「這將影響每家公司的每一種產品,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這是一項非常深刻的技術。因此,我們才剛剛起步,」皮查伊說。(4) 谷歌人工智能專家James Manyika也補充了他的見解。「人工智能有可能改變我們思考社會、我們能做什麼、我們能解決的問題的許多方式,」他認為。他進一步說,「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職業會開始下降。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有新的工作類別。但最大的變化將是將要改變的工作。超過三分之二的人將改變他們的定義。不是離開,而是改變。因為他們現在得到人工智能和自動化的協助。」 (5) 著名投資銀行高盛的一份報告估計,在未來數月和數年內,人工智能將影響3億個工作崗位。(6)

ChatGPT是一家名為OpenAI的公司開發的在線人工智能服務,它已經在改變人們的工作方式。只需一個簡短的文本提示,您就可以要求 ChatGPT 為您編寫幾乎任何內容。學生們用它來完成論文。神職人員用它來撰寫佈道。現在,工人們也在利用人工智能的效率。在 Vice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中,透露一些員工正在使用ChatGPT 為他們完成工作。「這是我今年找到工作的唯一原因,」一名工人說。「老實說,ChatGPT確實喜歡我 80%的工作。」報告中引用的另一名工人聲稱,ChatGPT 允許他按住一次做四份工作。「我認為五個可能只是矯枉過正,」他承認道。(7) 這些有時稱自己為「過度就業者」的工人充分意識到他們正在利用短暫的機會之窗。一旦公司意識到大部分需要的工作都可以用人工智能來完成,就不需要僱傭那麼多的人了。

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可以做的不僅僅是以驚人的效率編寫內容。圖像生成人工智能最近也很流行。這些系統非常先進,您可以簡單地描述您正在尋找的內容,然後會即時為您生成自定義圖像。例如,如果你要一張大象吃意大利辣香腸披薩的照片,AI可以為你製作圖像。

值得注意的是,一位名叫鮑里斯·埃爾達格森 (Boris Eldagsen)的德國藝術家最近向索尼世界攝影獎提交了一張照片。他獨特的構圖描繪了兩位來自不同世代的女性的肖像,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稱其「令人難以忘懷」。問題是什麼?他的照片根本不是真正的照片,而是人工智能生成的圖像。在他的「照片」被評委選為獲獎者後,藝術家透露了作品的真實來源,並拒絕領獎。談到他提交的圖片,Eldagsen說:「這有點不對勁,是嗎?」這位藝術家還被引述說,「人工智能圖像和攝影不應該在這樣的獎項中相互競爭。他們是不同的實體。人工智能不是攝影。所以我不會接受這個獎項。」 (8) 世界著名攝影比賽的專業評委可能被人工智能欺騙,這令人擔憂。

人工智能的陰險面

隨著人們逐漸熟悉人工智能,許多人正在享受這項科技帶來的好處。但人工智能有險惡的一面嗎?前面提到的Alphabet, Inc.首席執行官 Sundar Pichai向新聞主播Scott Pelley承認,人工智能完全有能力製作令人信服的假視頻。「人工智能將有可能輕鬆創建——你知道的,一個視頻。可能是斯科特在說什麼,或者我在說什麼,但我們從未說過。而且它看起來很準確。但是你知道,在社會範圍內,它會造成很多傷害。」 (9) 據美聯社報導,人工智能甚至可以讓不法用戶生成色情視頻,描繪任何他們想要從事骯髒行為的人。這些視頻被稱為deepfakes,儘管視頻中顯示的事件從未真正發生過,但它們看起來很有說服力。「現實情況是,這項技術將繼續激增,將繼續發展,並將繼續變得像按下按鈕一樣簡單。只要這種情況發生,人們無疑將...繼續濫用該科技來傷害他人,主要是通過性暴力、深度偽造的色情內容和偽造的裸體圖像,」技術濫用問題專家亞當道奇說。(10)

可悲的現實是,在一個容易獲得人工智慧的世界裡,越來越難知道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貼滿互聯網和電視的圖像和視頻可能完全是假的,大多數人甚至不知道。此外,人工智慧正越來越多地被用來製作寫作專案,而且它很可能已經被新聞媒體在某種程度上使用。然而,開發人員已經承認,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並不總是準確的。事實上,谷歌最近發佈了一個新的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他們稱之為Bard。然而,許多谷歌員工感到不滿的是,他們的公司似乎在急於將這個產品推向市場,以努力與OpenAI的ChatGPT競爭。在谷歌準備推出巴德時,一名員工寫了一條內部消息,稱「巴德比無用的東西更糟糕:請不要推出」。另一名谷歌員工稱,巴德是「一個病態的騙子」。(11)

科學家們越來越擔心人工智能的破壞性潛力。斯坦福大學以人為本的人工智能研究所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36%的研究人員認為人工智能可能導致「核級災難」。(12) 在另一個發展中,一些世界上最聰明的人聯合起來簽署了一封公開信,敦促所有對高級人工智能的研究立即停止六個月。「具有人類競爭情報的人工智能系統可能對社會和人類構成深遠的風險,正如廣泛的研究和頂級人工智能實驗室所承認的那樣,」這封信開頭寫道。然後進一步闡述,「正如廣泛認可的 Asilomar AI 原則所述,『先進的人工智能可能代表地球生命史上的深刻變化,應該以相應的關懷和資源進行規劃和管理。』不幸的是,這種級別的規劃和管理並沒有發生,儘管最近幾個月人工智能實驗室陷入了一場失控的競賽,以開發和部署更強大的數碼思維,沒有人——甚至他們的創造者——都無法理解,預測,或可靠地控制。」 這封信由特斯拉汽車公司和SpaceX創始人埃隆·馬斯克、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美國前總統候選人安德魯·楊、Skype聯合創始人賈恩·塔林、Siri設計師湯姆·格魯伯以及其他數千人簽署。(13) 這些人中的許多人不僅是科技領域的專家,而且還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這麼多人警告我們人工智能的危險,這一事實應該讓我們所有人都停下來。

機器智能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員Eliezer Yudkowsky則聲稱這封信還不夠深入,他反而呼籲完全和無限期地停止高級人工智能的開發。在《時代雜誌》發表的一篇文章中,Yudkowsky 寫道:「許多研究人員都沉浸在這些問題中,包括我自己在內,他們期望構建超人般智能的人工智能最有可能的結果是,在任何與當前情況類似的情況下,地球上的每個人都會死。不是說『也許是某個遙遠的機會』,而是說那是很明顯會發生的事情」。」 (14)

好消息是,上帝的話語非常清楚地表明,人類在末世仍將存在。耶穌在馬太福音 28 章 20 節說:「看哪,我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阿們。」啟示錄 1:7 進一步說:「看哪,他駕雲降臨!眾目要看見他,連刺他的人也要看見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他哀哭。這話是真實的。阿們! 」最後,帖撒羅尼迦前書4:16-17強調說,「因為主必親自從天降臨,有呼叫的聲音和天使長的聲音,又有神的號吹響;那在基督裡死了的人必先復活。 以後我們這活著還存留的人必和他們一同被提到雲裡,在空中與主相遇。這樣,我們就要和主永遠同在。 」

新宗教

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對其能力感到驚嘆。最近的新聞報導表明,這種趨勢可能會導致一種新型宗教的形成,在這種宗教中,人工智能被奉為神明。《The Conversation》於2023年3月15日發表的一篇文章首先宣稱,「我們即將見證一種新型宗教的誕生。在接下來的幾年,甚至幾個月內,我們將看到專門崇拜人工智能的教派出現。」該報告隨後繼續說:「隨著這些聊天機器人被數十億人使用,其中一些用戶不可避免地會將人工智能視為更高等的存在。我們必須為後果做好準備。」該報告進一步給出了人們崇拜人工智能的五個理由。「1。它顯示出超越大多數人類的智力水平。事實上,它的知識似乎是無限的。2. 它具有非凡的創造力。它可以寫詩、作曲,幾乎可以瞬間產生任何風格的藝術作品。3. 它脫離了人類正常的關注和需求。它不會遭受身體疼痛、飢餓或性慾。4. 可以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指導。5.它是不朽的。(15) 2023年2月26日,《野獸日報》發表了另一篇文章,標題是「將人工智慧作為新神來崇拜的激進運動」。數碼人類學家兼數碼宗教助理教授貝絲·辛格勒(Beth Singler)被引述說:借助 ChatGPT,我們不僅看到了神化,而且用戶幾乎將ChatGPT視為神諭或神靈的連接器。」 (16)

應該指出的是,聊天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是通過閱讀人類的作品來獲得知識的。事實上,他們通過閱讀互聯網學到了很多知識。因此,他們的知識來源是人性。人工智能並不是自己發生的。它是由人類開發的。因此,我們看到人類試圖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一個神。

在帖撒羅尼迦後書 2:3-4 中,我們被警告一個邪惡的人會來到現場操縱和影響群眾。這些經文告訴我們,「人不拘用什麼法子,你們總不要被他誘惑;因為那日子以前,必有離道反教的事,並有那大罪人,就是沉淪之子,顯露出來。 他是抵擋主,高抬自己,超過一切稱為神的和一切受人敬拜的,甚至坐在神的殿裡,自稱是神。 」使徒保羅所說的「大罪人」通常被稱為敵基督。我強烈懷疑,當這個奸詐的人浮出水面時,他會使用人工智能來表現神蹟奇事。

這些只是人工智能的早期階段。如果我們還在這裡,我們只能猜測五十年後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樣子。然而,歷史確實表明,人類有將創新用於邪惡目的的傾向。印刷機永遠地改變了世界,不久之後,人類開始利用它作惡。電視也改變了世界,並且經常被用來作惡。互聯網改變並連接了整個世界,可悲的是,它常常被用來作惡。可以肯定的是,人工智能也將被用於作惡。然而,羅馬書第 12 章以一個我們都能接受的簡單原則結尾:「不要被惡所勝,要以善勝惡。」靠著上帝的恩典,我們將克服這個世界的邪惡,並反映我們的主和救主耶穌基督的良善,他是世界之光。如果你還沒有悔改你的罪並將你的生命獻給上帝,我敦促你現在就這樣做。

感謝您對本通訊的大力支持。一如既往,我們邀請您向我們發送您的代禱請求。每個請求總是得到單獨的關注。我們知道在神沒有難成的事。願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與你們同在。阿門。

Samuel David Meyer

由於我們支持者的慷慨捐助,才有了這份時事通訊。如果您想幫助我們,您可以將您的貢獻發送到我們的郵政地址或在線捐贈http://lasttrumpetnewsletter.org/donate。

致謝

01. Pew Research Center, July 28, 2020, By Brooke Auxier, Monica Anderson, Andrew Perrin, and Erica Turner, http://pewresearch.org.
02.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December 12, 2022, By Healthday, http://usnews.com.
03. BBC News, April 3, 2023, By Amanda Ruggeri, http://bbc.com.
04. CBS News, April 16, 2023, By Scott Pelley, http://cbsnews.com.
05. Ibid.
06. CNBC, March 28, 2023, By Sophie Kiderlin, http://cnbc.com.
07. Vice, April 12, 2023, By Maxwell Strachan, http://vice.com.
08. BBC News, April 18, 2023, By Paul Glynn, http://bbc.com.
09. CBS News, April 16, 2023, By Scott Pelley, http://cbsnews.com.
10. Associated Press, April 16, 2023, By Haleluya Hadero, http://apnews.com.
11. Bloomberg, April 19, 2023, By Davey Alba and Julia Love, http://bloomberg.com.
12. Futurism, April 13, 2023, By Maggie Harrison, http://futurism.com.
13. Future of Life Institute, March 22, 2023, http://futureoflife.org.
14. Time Magazine, March 29, 2023, By Eliezer Yudkowsky, http://time.com.
15. The Conversation, March 15, 2023, By Neil McArthur, http://theconversation.com.
16. The Daily Beast, February 26, 2023, By Tony Ho Tran, http://thedailybeast.com.

如果您想提交代禱請求,您可以發送電子郵件至 prayer@ltmmail.org 或郵寄至我們的郵寄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