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苦

最後一支號筒(末次號筒)202205月號月刊

「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直到如今。 不但如此,就是我們這有聖靈初結果子的,也是自己心裡歎息,等候得著兒子的名分,乃是我們的身體得贖。 

羅馬書 8:22-23

「一有這些事,你們就當挺身昂首,因為你們得贖的日子近了。」

路加福音 21:28

當新聞主播大衛·繆爾(David Muir)開始在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節目《今夜世界新聞》(World news Tonight)進行晚間播報時,他通常會說:「很高興你能加入我們。」然而,最近的廣播節目涉及的話題包括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熾熱的通貨膨脹、飆升的燃料成本、龍捲風和其他風暴的爆發、毀滅性的山火,以及美國一次又一次的大規模槍擊事件。他們也在談論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而政府官員則在爭論美國人民是否應該繼續戴口罩。如果你經常看新聞廣播,就會開始覺得每一集都是重複播放,充滿了已經討論過的話題。在一般的日子裡,幾乎沒有什麼好消息,黯淡的圖像和鏡頭往往讓人感覺像是世界末日。無論你看的是哪個新聞來源,這都是真的。

顯然,在這個危險的時代,困難重重,人類正感受到危機不斷的壓力。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華盛頓郵報》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世界上超過50%的人口患有「頭痛症」。(1) 此外,美國人口普查局在2021年底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47%的成年美國人表示他們患有焦慮症,39%的人表示他們患有抑鬱症,五分之一的人表示他們受到精神疾病的折磨疾病。(2) 每八名美國成年人中就有一名正在服用抗抑鬱藥物。(3) 是什麼導致瞭如此多的焦慮和痛苦?

在過去的兩年裡,美國民眾一直在等待一場流行病結束,等待它所灌輸的不安逐漸淡入歷史。然而,隨著美國人民繼續等待情況好轉,似乎一切都變得更糟了。2022425日《紐約時報》發表的一篇文章中,作家馬克·佩恩聲稱,美國的選民士氣很低,部分原因是通脹上升和經濟狀況不佳。這種不滿情緒發生在美國準備202211月的中期選舉之際,該選舉將決定誰將控制美國國會。然後他告訴他的讀者,困擾美國人民的不僅僅是糟糕的經濟狀況。這些經濟打擊只是同時發生的一系列問題中的一個因素。它結合了1950年代和60 年代的核焦慮70年代的通貨膨脹威脅、 80年代和90年代的犯罪浪潮以及2000 年代及以後的非法移民緊張局勢,」佩恩寫道。(4)

100秒到午夜

仿佛上一段中列出的問題還不夠糟糕,聯合國正以對氣候變化越來越可怕的預測而引起進一步的騷動。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似乎表明,人類只剩下八年時間來阻止氣候變化對地球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害。這個專家小組認為,必須遏制全球變暖,防止在2030年之前增加到1.5攝氏度或2.7華氏度。「你不去做這些緊急減排的工作,每過一年都會使它變得越來越困難。除非我們真的立即行動,否則將不可能把升溫限制在1.5度,」倫敦帝國學院的能源研究員吉姆-斯凱說。(5) 

有趣的是,世界比以往的歷史時期更頻繁地經歷大規模災難。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在2022425日發佈的一份出版物中注意到了這一趨勢。該報告稱,在過去的二十年中,我們所佔據的地球每年經歷了350500次大中型災害。該機構估計,到2030年,全世界每年將經歷約560次重大災害,即每天約1.5次災害。該組織聲稱,這些使災難惡化的趨勢正在使人類陷入自我毀滅的漩渦中」。(6) 

如果科學家和氣候專家認為現在的情況很糟糕,應該注意的是聖經告訴我們情況會變得更糟。啟示錄第 16 章講的是七位天使「將上帝的忿怒傾倒在地上」。這些描述性的聖經經文使用隱喻來描述在主降臨之前人類將經歷「令人討厭和嚴重的毒瘡」的時間,特別是那些接受獸印記的人。我們還被告知,憤怒的碗會倒在大海、河流和「泉水」上,這表明供水受到了污染。我們被告知,一位天使向太陽傾倒一碗憤怒,然後使人們被高溫灼傷,這個比喻很容易描述通常所說的全球變暖或氣候變化。我們被告知獸國將遭受痛苦和毒瘡的折磨,這表明出現了一種奇怪的新疾病。此外,我們獲悉,作為東西方象徵性分界線的幼發拉底河將乾涸,為「東方諸王之路」預備道路。這節經文經常被解釋為中國的隱喻,中國是東方最強大的國家,現在正尋求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超級大國。此外,我們被告知將會有「雷電和閃電」和「大地震,這是人類在地球上以來從未有過的」,因此暗示,是的,在那些日子裡將會有越來越嚴重的災難到來。

我在一個相信聖經的家庭長大。我的父親大衛·J·美亞牧師領導著一個老式相信聖經的教會。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來談論末世。事實上,對他最常見的批評之一是他花了太多時間談論這個話題。如果他今天還活著,我毫不懷疑他會驚訝於他去世後的近十二年裡世界發生瞭如此大的變化。我相信我們每天都在離我們的主和救主耶穌基督第二次降臨越來越近。

令人驚訝的是,科學界的一些人也相信人類正危險地接近世界末日。這包括原子科學家公報,該組織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芝加哥大學的一組科學家於1945年創立。每年,該組織都會發佈其象徵性的「世界末日鐘」,旨在衡量世界離世界末日有多近。2022 1月,該組織宣布世界就在末日的門口距離午夜還有100秒」(7) 當我們越來越接近救主再來的決定性日子時,我們看到整個受造物在痛苦中呻吟。字典將「travail定義為「因精神或身體上的困難而引起的痛苦、苦痛或勞苦。」 (8) 值得注意的是,使徒保羅在羅馬書 8:22中寫道: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直到如今。 這種勞苦是受造物對罪的回應。羅馬書823節進一步告訴我們,不但如此,就是我們這有聖靈初結果子的,也是自己心裡歎息,等候得著兒子的名分,乃是我們的身體得贖。 因此,我們看到上帝的子民也在呻吟和勞苦,但我們這樣做是為了期待我們的救主的到來,以及我們被接納和進入天堂的日子。

戰爭和(核)戰爭的風聲

當《原子科學家公報》於20221月向世界發出警告時,他們最大的擔憂之一是現代世界核武器能力的進步。美國與俄羅斯和中國的關係仍然緊張,這三個國家都在進行一系列核現代化和擴張努力——包括中國明顯的大規模計劃,以增加其發射井遠程核導彈的部署;俄羅斯、中國和美國推動發展高超音速導彈;許多國家繼續測試反衛星武器。如果不加以克制,這些努力可能標誌著一場危險的新核軍備競賽的開始,」世界末日報告宣佈。(9) 所有這一切都是在俄羅斯於2022224日入侵烏克蘭前一個月寫的,可以肯定地說,世界現在處於更加危險的境地。

我父親出生於1950年。在他生活的大部分時間裡,美國與蘇聯進行著冷戰。這場戰爭被稱為「冷戰」,因為兩個國家都沒有向對方宣戰,但卻有很大的努力來阻礙每個國家的進步。結果,出現了一場核軍備競賽,給美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焦慮。我的父親經常談到他在學校期間必須參加的《臥倒並掩護》演習。演習要求學生們蹲在課桌下,捂住頭,以應對原子彈爆炸。1951年,現已解散的聯邦民防管理局委託製作了一個視頻,在全國的學校播放。這部名為《臥倒並掩護》的視頻的主角是Turtle伯特,當附近有危險時,他會躲在自己的殼裡。錄影接著解釋說,原子彈可能在任何時候爆炸,無論是否有警告,兒童和成人都應該準備好潛入桌下或靠牆躲避。他們被要求緊緊捂住後頸和臉,試圖將對身體的傷害降到最低。(10) 生活在這種持續的恐懼中,無疑對兒童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父親常說,他們每天都向我們投擲炸彈」。當然,他指的不是字面上的炸彈,而是隨時可能發生的核攻擊所灌輸的恐懼。


臥倒並掩護 


在教學片中可以看到一個小男孩「臥倒並掩護」。

冷戰將持續大約45年,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時,對可能爆發核戰爭的潛在恐懼才開始消退。後代的美國人民不必忍受這種恐懼。1981年至1996年出生的千禧一代,要麼很年輕,要麼在冷戰結束時還沒有出生。跟隨千禧一代的Z世代出生於 1996年至2012年之間。因此,他們從來沒有生活在對核戰爭的恐懼中。也就是說,直到現在。美國心理學會最近發佈的一項調查發現,84%的受訪者同意: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令人恐懼。」 百分之六十九表示,他們擔心我們正處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開始階段。」同樣比例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擔心入侵烏克蘭會導致核戰爭」(11)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關注?

2月開始入侵烏克蘭後不久,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 (Vladimir Putin)將其核力量置於高度戒備狀態。(12) 從那時起,關於對烏克蘭進行潛在核攻擊的傳言大大增加。此外,最近的事件表明,俄羅斯甚至可能考慮在烏克蘭以外使用核武器。當被問及普京是否可能使用核武器時,援引俄羅斯常駐聯合國副大使德米特里·波利安斯基的話說:如果俄羅斯受到北約的挑釁,如​​果俄羅斯受到北約的襲擊,為什麼不呢?我們是核大國。」(13) 與此同時,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聲稱,北約和美國向烏克蘭提供武器是攻擊西方的正當理由。他甚至暗示這種攻擊本質上可能是核攻擊。當風險相當大的時候,我不希望現在看到這些風險被人為誇大。危險很嚴重。是真的。不應低估它,」拉夫羅夫宣稱。(14) 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威廉伯恩斯在佐治亞理工學院發表演講時表示,美國不能「輕視」俄羅斯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鑑於普京總統和俄羅斯領導人可能陷入絕望,鑑於他們迄今為止在軍事上所面臨的挫折,我們任何人都不能輕視可能訴諸戰術核武器或低當量核武器所帶來的威脅,」伯恩斯說。然而,他很快指出,沒有證據表明即將使用此類武器。(15)

20224月上旬,普京出席了一位已故俄羅斯政治家的葬禮。在這次活動中,一名男子陪同他,據信該男子攜帶一個公文包,其中包含發動核攻擊所需的設備。(16) 因此,這意味著俄羅斯總統試圖隨時準備發動攻擊。20224月下旬,他向世界發出了令人不寒而栗的警告。他們必須知道,我們對反擊的反應將是閃電般的快速,」普京吹噓道。他進一步說:我們擁有為此所需的所有武器。沒有其他人可以吹噓這些武器,我們也不會吹噓它們。但我們會使用它們。」 (17)

普京可能指的是哪些武器?2022420日,俄羅斯宣布成功試射了新的「薩爾馬特」洲際彈道導彈,該導彈被賦予了邪惡的綽號「撒旦-2」。據報導,該導彈可以飛行數千英里,能夠攜帶十二枚核彈頭。「這種真正獨特的武器將增強我們武裝部隊的戰鬥力,可靠地確保俄羅斯的安全免受外部威脅,並使那些在咄咄逼人的言論中試圖威脅我們國家的人三思而後行,」普京宣布。(18) 這裡要注意的是,在俄羅斯試射的消息傳出後,俄羅斯國有電視網絡俄羅斯一號的電視評論員在討論用薩爾馬特號轟炸紐約市的可能性時,聽到他們在笑導彈。「如果7.5兆噸將被運送到我們所謂的合作夥伴的領土......那麼像紐約市這樣的物體,一個很好的城市,但它會消失。完全消失了,只有一枚火箭。完全,我的意思是完全,」主持人笑著說道。(19) 紐約市擁有超過800萬人口,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俄羅斯血統。顯然,人們必須有一個非常扭曲的頭腦才能嘲笑這麼多人的潛在死亡。不用說,美國會立即以對俄羅斯的核攻擊進行報復,正如我在上個月的本期通訊中所寫的那樣,在全面核戰爭中,沒有贏家。

隨著烏克蘭的戰鬥愈演愈烈,人們仍然擔心衝突可能隨時蔓延到這個飽受戰爭蹂躪的國家的邊界。與烏克蘭接壤的波蘭在衝突中發揮了核心作用。它是逃離被俄羅斯軍隊包圍的城市的難民的過境點,也是從北約和美國向烏克蘭運送武器的渠道。有趣的是,波蘭副總理雅羅斯瓦夫·卡欽斯基(Jaroslaw Kaczynski)表示,波蘭願意接受美國擁有的核武器。如果美國人要求我們將美國核武器儲存在波蘭,我們將對此持開放態度。這將大大加強莫斯科的威懾力。目前,這個問題還沒有出現,但它可能很快就會改變。該倡議必須來自美國人。然而,原則上,將核武器共享擴展到東方是有意義的。」 (20) 

美國已經在運往烏克蘭的武器上花費了大筆資金。這激起了俄羅斯政府的憤怒,促使他們在20224月向美國政府發了一封憤怒的信,要求他們立即停止向烏克蘭運送武器。信中警告說,繼續向烏克蘭運送武器可能會導致「不可預測的後果」。(21) 然而,美國仍然沒有被嚇倒。2022428日,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報導稱,美國總統喬·拜登正在尋求國會的授權,以額外花費330億美元用於烏克蘭的戰爭努力。(22)

儘管拜登總統一再表示美國不會向烏克蘭派遣美軍,但至少他的一位顧問認為他應該重新考慮這一政策。2022424日,英國倫敦的《泰晤士報》發表了一篇長文,採訪了退休的美國將軍菲利普·布里德洛夫。據報導,拜登總統聽過的布里德洛夫說,現在是美國向烏克蘭部署軍隊的時候了。我們必須尊重普京可能使用核武器的事實,但我們不應該被他嚇倒,」布里德洛夫認為。他進一步說:他在烏克蘭使用戰術核武器會成為北約、歐盟(歐盟)和世界的轉折點嗎?我們有核武器我不是輕率的。我們必須採取行動阻止他。」他後來補充說,那麼西方能做什麼呢?好吧,現在第聶伯河以西沒有俄羅斯軍隊。那麼我們為什麼不把北約部隊派往烏克蘭西部執行人道主義任務並建立前沿武器供應基地呢?」 (23) 應該指出,這種努力的可能結果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俄羅斯很可能在誇大自己的軍事能力,而核言論的目的是恐嚇和勸阻其他國家不要干涉在烏克蘭的努力。畢竟,到目前為止,戰爭還沒有按計劃進行。根據福布斯雜誌發表的一篇文章,估計有21,900名俄羅斯士兵在戰爭中喪生。(24) 這一數字表明,俄羅斯面臨的反對力量比預期的要大。然而,全球衝突可能很快就會開始,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威脅。此外,只要存在核武器,就總是存在有人可能使用核武器的風險。因此,我們看到隨著這些事件的展開,仍然非常迫切需要觀察和祈禱。

一種新的支付方式

幾十年來,動物主人一直帶著他們的寵物去獸醫診所植入微芯片。如果動物在任何時候迷路了,後來又被發現,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必要的芯片閱讀器快速掃描芯片,然後動物可以與主人團聚。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也接受了植入式微芯片。這些芯片在瑞典特別受歡迎。事實上,國家公共廣播電台201810月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為《成千上萬的瑞典人正在皮膚下植入微芯片》。(25) 這些芯片大約有米粒大小,據說可用於各種活動,包括解鎖門和存儲緊急聯繫信息。它們甚至可以用來存儲數碼旅客火車票。(26)

2017 年,總部位於威斯康星州的三廣場市場決定開始在員工手中植入微芯片,因此成為頭條新聞。射頻識別(RFID)芯片讓收到芯片的人只需在芯片閱讀器前揮手即可從自動售貨機購買商品;無需現金、硬幣或卡。就像瑞典的芯片一樣,這些植入物也可以用來開門,甚至存儲醫療記錄。當這個故事在2017年爆發時,三廣場市場首席執行官托德·韋斯特比 (Todd Westby) 被引述說:最終,這項技術將變得標準化,讓您可以將其用作您的護照、公共交通、所有購買機會等。」 (27) 

在過去的幾年裡,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微芯片植入。20221月,據透露,這些芯片甚至可以在瑞典用作疫苗護照。儘管許多人覺得這項技術令人毛骨悚然,但瑞典公司Dsruptive Subdermals的董事總經理 Hannes Sjoblad 實事求是地宣稱:無論我們喜歡與否,這項技術都存在並被使用。」(28)

幾年前,當信用卡公司開始發送配備芯片的新卡時,美國和世界各地的商店和企業開始升級他們的信用卡機器,以便能夠接收允許他們接受非接觸式卡支付的信號。當時很少有人意識到,類似於現代借記卡和信用卡中的微芯片也可以植入人類體內。因此,世界各地的機構已經具備通過植入式微芯片接受付款的基礎設施。20224月,據透露,英國一家名為 Walletmor的公司正試圖將可植入微芯片帶入主流,並吹噓其植入物可用於支付全球商品和服務的費用。植入物可用於支付里約海灘上的飲料、紐約的咖啡、巴黎的理髮——或在當地的雜貨店。它可以在任何接受非接觸式支付的地方使用,」Walletmor 的創始人Wojtek Paprota說。(29) 考慮到美國總統喬·拜登最近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要求美國開始開發數碼美元,我強烈懷疑即將推出的微芯片植入物有朝一日可以用作存儲數碼貨幣的錢包。這將使每個人都可以使用數字美元,並在此過程中為人類貼上動物標籤以進行跟踪和控制。

最後,我們顯然生活在一個麻煩纏身,可怕的景象每天都在發生的時期。然而,即使這些事件正在發生,我們仍可以從我們的主和救主耶穌基督的話中得到安慰,他在路加福音 21:28 中宣稱:「一有這些事,你們就當挺身昂首,因為你們得贖的日子近了。」與此同時,我們向我們的救主尋求和平。在約翰福音1633節,耶穌告訴我們:「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如果你還沒有為自己的罪悔改並將自己的生命獻給上帝,我敦促你現在就這樣做。

一如既往,我們邀請您向我們發送您的祈禱請求。每個請求總是得到單獨的關注。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與你們同在。阿門。

Samuel David Meyer

我們的支持者的善意捐贈使這份時事通訊成為可能。如果您想幫助我們,您可以將您的捐款發送到我們的郵寄地址或通過http://lasttrumpetnewsletter.org/donate在線捐款。

致謝

01. The Washington Post, April 17, 2022, By Erin Blakemore, http://washingtonpost.com.
02. Psychiatric Times, April 1, 2022, By Leah Kuntz, https://www.psychiatrictimes.com.

03. 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21, 2022, By Melinda Wenner Moyer, http://nytimes.com.
04. 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25, 2022, By Mark Penn, http://nytimes.com.
05. 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4, 2022, By Brad Plumer and Raymond Zhong, http://nytimes.com.
06. AFP, April 25, 2022, By AFP, http://terradaily.com.
07. Bulletin of Atomic Scientists, January 20, 2022, Editor John Mecklin, http://thebulletin.org.

08. Dictionary.com, http://dictionary.com/browse/travail.
09. Bulletin of Atomic Scientists, January 20, 2022, Editor John Mecklin, http://thebulletin.org.
10. History.com, March 26, 2019, By Sarah Pruitt, http://history.com.
11.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http://apa.org.
12. NBC News, February 27, 2022, By Patrick Smith, http://nbcnews.com.
13. Yahoo News, April 20, 2022, By Kate Buck, http://news.yahoo.com.
14. The Times of Israel, April 26, 2022, By David Keyton, http://timesofisrael.com.
15. The Hill, April 14, 2022, By Morgan Chalfant, http://thehill.com.
16. Newsmax, April 8, 2022, By Solange Rayner, http://newsmax.com.
17. The Sun, April 27, 2022, By Imogen Braddick, Will Stewart, and Aliki Kraterou, http://the-sun.com.
18. AFP, April 20, 2022, By AFP, http://news.com.au.
19. The Daily Mail, April 21, 2022, By Rachael Bunyan, http://dailymail.co.uk.
20. Newsweek, April 3, 2022, By Shane Croucher, http://newsweek.com.
21. Newsweek, April 25, 2022, By Isabel Van Brugen, http://newsweek.com.
22. CNBC, April 28, 2022, By Amanda Macias, Christina Wilkie, and Holly Ellyatt, http://cnbc.com.
23. The Times, April 24, 2022 By Michael Evans, http://thetimes.co.uk.
24. Forbes Magazine, April 26, 2022, By Derek Saul, http://forbes.com.
25. National Public Radio, October 22, 2018, By Maddy Savage, http://npr.org.
26. Ibid.

27. Washington Post, July 25, 2017, By Dan Beyers, http://washingtonpost.com.
28. The Express, January 3, 2022, By Antony Ashkenaz, http://express.co.uk.
29. BBC News, April 11, 2022, By Katherine Latham, http://bbc.com.

如果您想提交祈禱請求,您可以發送電子郵件至pray@ltmmail.org 或郵寄至我們的郵寄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