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走向衰落的世界

     最後一支號筒(末次號筒)202106月號月刊

「你們要向天舉目,觀看下地;因為天必像煙雲消散,地必如衣服漸漸舊了;其上的居民也要如此死亡(如此死亡:或作像蠓蟲死亡)。惟有我的救恩永遠長存;我的公義也不廢掉。 

以賽亞書51:6

未來幾年,世界正面臨一場迫在眉睫的災難。但是,您很有可能從未聽說過即將到來的危機。幾十年來,我們一直被告知我們所佔據的星球人口過多。1968年,保羅·埃利希博士(Dr. Paul Ehrlich)出版了一本名為《人口炸彈》的書,之後,這種觀點在1970年代變得尤為突出。這本書充滿了可怕的預測,包括斷言「數億人」將「將餓死」在1970年代,因為當時人太多。 (1) 儘管他的預測被證明是不正確的,但全球人口過剩的潛在概念一直存在。不到兩年前,即 2019 9月,瑞典哥德堡大學的Frank Gotmark教授與眾多學術同事一起呼籲聯合國通過「可持續發展目標」來「抑制人口增長」。 (2) GotmarkRobin Maynard(人口問題組織的負責人)撰寫的評論引用了全球挑戰基金會2014年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研究發現,在來自美國、巴西、南非、德國、波蘭、瑞典、印度、俄羅斯和中國的9,000名受訪者中,他們中的大多數「認為人口增長是未來對人類的實際或潛在威脅。」 (3) 此外,皮尤研究中心進行的一項調查2014年發現,82%的美國科學家認為不斷增長的世界人口是一個主要問題。 (4)全球人口接近79億,(5) 的確,目前在地球上漫遊的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聯合國預計這一趨勢將在本世紀餘下的時間裡持續下去,並預計到 2100 年全球人口將達到112億。 (6) 然而,最近的趨勢顯示,在未來幾十年裡,世界人口非但沒有急劇過剩,反而正朝著急劇下降的方向發展。

2021522日,《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驚人的文章。這篇文章的標題是「世界人口的長期滑坡,影響深遠」,文章接著告訴讀者,全世界的生育率在最近日子出現了驚人的下降。事實上,在未來幾十年裡,預計人口將繼續增長的唯一大陸是非洲。根據預測,到本世紀末,被稱為奈及利亞的非洲國家的人口可能超過中國的人口。(7) 因此,根據所有的指標,世界上絕大多數地方都處於衰退狀態。「典範轉移是必要的。各國需要學會忍受和適應衰退,」弗蘭克-斯維亞茨尼宣稱,直到去年,他一直在聯合國擔任人口趨勢和分析的負責人。(8)

人口下降的影響在世界許多國家已經很明顯。韓國的生育率在2019年下降到0.92,這意味著亞洲國家的育齡婦女每人生育不到一個孩子。在韓國出生的嬰兒數量連續五十九個月減少。(9)為了鼓勵生育,韓國政府提供「嬰兒獎金」、兒童津貼和生育治療補貼。在過去的15年裡,總共花費了1780億美元來鼓勵婦女生育更多孩子,但儘管採取了這些措施,但下降趨勢仍在繼續。(10)

放眼歐洲,那裡的人口下降也是驚人的。例如,在意大利的小鎮卡普羅科塔,人口已經從5000 人下降到今天的800人。(11)在附近的Agnone鎮,醫院的產科病房因為沒有足夠的新生兒來保持開放而關閉。到2021522日,今年只有6名嬰兒出生。(12) 在生育率為每名婦女1.54的德國,自2002年以來已拆除330,000套住房,因為沒有足夠的人居住。(13)

就連擁有超過14億人口、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的中國也面臨著人口危機。這個由殘酷的共產主義政權統治的亞洲國家長期以來一直以嚴格限制家庭人數而聞名。1980年制定了一項政策,限制家庭只能生育一個孩子。直到2016年,限制才增加到每個家庭兩個孩子。(14) 違反規定的人經常面臨嚴厲的處罰,包括罰款和強制墮胎。因此,中國的人口危機是他們自己造成的問題,是政府邪惡政策的後果。據預測,到2050年,中國適齡勞動人口僅佔總人口的60%(15) 此時,40%的人口年齡較大,需要比年輕人更多的醫療保健。因此,將沒有足夠的年輕人來照顧老人。很難想像,但在中國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梁建章看來,中國的生育率可能會成為世界上最低的。「根據現有資料,在未來10年,2235歲的婦女,也就是生育期,將比現在的資料下降30%以上。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政策干預,中國的新生人口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內降到1000萬以下,其生育率將低於日本,也許是世界上最低的,」梁警告說。(16) 目前中國的生育率為1.3,遠低於更替水平。2020年,中國只有1200萬嬰兒出生。出生率已經連續四年下降。(17)

那麼美國呢?當20203月宣佈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並且該國大部分地區處於封鎖狀態時,一些人認為人們在家中度過更多時間會導致美國出現新的嬰兒潮。然而,大流行產生了相反的影響,促使美聯社在2021428日的標題中寫道:「預期的新型冠狀病毒嬰兒潮可能是嬰兒潮。」(18) 20213月發佈的預測估計,2021年的出生人數將比平時少30萬人。(19) 2020年出生率連續第6年下降,為197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20)

曾幾何時,在美國生孩子被認為是一件美事。事實上,這個國家在1800年的生育率為7.3,也就是說,美國育齡婦女一生中平均生育7次。2020年,出生率僅為1.78(21)如今,美國人對成為父母的興趣大大降低。千禧一代,包括1980年至1996年之間出生的人,據說是美國歷史上任何一代人中孩子最少的一代。(22)對於那些確實想要孩子的人來說,近年來變得越來越難。據報導,在美國試圖懷孕的夫婦中,至少有十分之一的夫婦難以懷孕。(23)莎娜·斯旺博士,他是紐約市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生殖流行病學家,他將這些困難歸因於男性不育症的惡化。「我們只能說已經顯著下降,但沒有跡象表明速度正在放緩,」斯旺博士告知。(24)這位多年來仔細研究美國男性精子數量的醫生指出,1973年美國男性的平均精子數量為每毫升9900萬粒精子。到2011年,平均數量下降到每毫升4700萬粒精子。按照斯旺博士的估計,按照這個速度,到2045年,平均精子數量可能會達到零。(25)如果發生這種情況,人類將難以繁衍後代,並可能導致我們所知的生命終結。只有上帝知道未來會怎樣。

在以賽亞書516節中,我們看到一個嚴酷的警告,它寫道:「你們要向天舉目,觀看下地;因為天必像煙雲消散,地必如衣服漸漸舊了;其上的居民也要如此死亡(如此死亡:或作像蠓蟲死亡)。惟有我的救恩永遠長存;我的公義也不廢掉。 這節經文清楚地告訴我們,地球「會像衣服一樣變老」,而且我們的星球似乎正在變老。然而,不僅僅是地球似乎正在磨損,還有人類本身。然而,未來幾十年人類遭受的大部分苦難都是自己造成的。上帝的方式總是更好,聖經清楚地指出,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是好的。在創世記 1:28 中,上帝指示人類「要生養眾多。」隨著我們接近末日,這樣做變得越來越困難。

世代轉變

傳統上,美國被稱為基督教國家。事實上,美國南部的大部分地區通常被稱為「聖經帶」。然而,最近的調查表明,年輕的美國人對基督教不太感興趣。亞利桑那基督教大學文化研究中心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57% 的千禧一代做出回應,聲稱自己是基督徒。然而,43% 的千禧一代表示他們「不知道、不關心或相信上帝的存在」。相反,70%X世代受訪者、79% 的嬰兒潮一代和 83%的建設者一代聲稱自己是基督徒。談到這些結果,上述亞利桑那大學的喬治·巴納教授說,「尤其是千禧一代,似乎致力於在沒有上帝、沒有《聖經》、沒有基督教會作為個人生活或美國社會的基礎的情況下生活。」調查還發現,只有 16% 的千禧一代相信,如果他們將生命交給耶穌基督,他們死後會去天堂,而35%的人表示他們「親自接受了星座的指導」。(26)

儘管許多年輕人避開基督教,但巫術在美國和世界其他地方繼續流行。尤其是女性已經接受了這種手藝,這促使英國倫敦羅漢普托姆大學歷史學教授蘇珊娜·利普斯科姆 (Suzannah Lipscomb) 撰寫了一篇題為「為什麼女性會成為女巫?」的文章。(27) 我的父親大衛·J·美亞牧師於2010年離開了這個世界,他曾經廣泛談論巫術。在奇蹟般地皈依基督教之前,他曾是一名占星家和掌紋閱讀家,因此對於這個話題,他當然有很多話要說。他總是說在巫術領域,女性被認為比男性更強大,這就是為什麼這個神秘領域如此受女性歡迎。Lipscomb教授撰寫的文章證實了這一現實,並引用了將巫術等同於女權主義的實際女巫。其中一位女巫被引述說:巫術就是女權主義。它本質上是政治性的。它一直是關於外部的,關於不按教會或父權制要求做的女人。」(28) 事實上,女巫的普遍傾向似乎將社會的所有弊病都歸咎於男性。另一位女巫說:女巫是反對父權制的人,是反對目前我們的社會和古往今來任何社會的一切問題的人。」在馬薩諸塞州塞勒姆擁有一家商店的女巫將「WITCH」這個詞變成了一個首字母縮寫詞,她聲稱這代表「完全控制自己的女人(Woman in total control of herself)(29)因此,我們看到了巫術的反抗性質。這些神秘學的實踐者當然沒有興趣將他們的心交給主耶穌,這是我們無論男女都需要做的事情。

在這個現代時代,巫術比過去更加明目張膽。社交網站充斥著巫術。Lipscomb教授在她的文章中特別提到了一位在 Instagram上擁有472,000名粉絲的女巫。此外,Instagram上有近700萬條貼有「Witches Of Instagram」標籤的帖子。 (30) 名為抖音(TikTok)的網站是另一個巫術熱點。該網站上的一位女巫擁有820 萬個「贊」。她出售法術和咒語。 (31)

隨著巫術滲透到這片土地,許多名人都自稱是女巫也就不足為奇了。2020 10月,澳大利亞《Elle》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誠實低調女巫的 12 位名人」的文章。根據這篇文章,一位與碧昂絲·諾爾斯合作過的鼓手聲稱這位著名歌手參與了「極端的巫術,黑魔法」 (32) 其他名人直接引用自包括被稱為 Lorde 的歌手,他說:「任何人都不會感到驚訝,我不會被鬼魂或精神所吸引。我基本上是個女巫。」 (33) 女演員 Heather Graham 被引述說,「我有這群朋友,我們聚在一起,我們稱自己為『女神』,我們希望得到一些東西,然後我們所有人都發生了很多令人驚奇的事情。我們燃燒東西 尊重土、風、空氣和火的元素。你發出咒語。我們做了這件事,我們呼喚風和空氣,整個風暴從我的屋頂開始。這是驚人的。賦予權力。」 (34) 現已去世的演員帕特里克·斯威茲承認攜帶魔杖。(35) 女演員加布里埃爾·安瓦爾 (Gabrielle Anwar) 尖銳地說:「我是異教徒。」(35) 其他在作品中被認定為女巫的名人包括女演員 Mary-Kate Ashley Olsen、歌手Lana Del Ray、歌手Stevie Nicks、歌手Katy Perry、女演員Evan Rachel Wood、女演員Cybil Shepard和電視名人Spencer Pratt承認他「花了數千美元請了一位巫師教練」。 (36)

與此同時,現在非常受歡迎並且之前自稱是基督徒的音樂巨星泰勒斯威夫特似乎已經接受了巫術。她的2020年專輯被稱為Evermore,充滿了巫術意象。歌曲「Willow」的音樂視頻展示了歌手參加巫術儀式。說到這首歌,斯威夫特說這「聽起來像是施了一個咒語讓某人愛上你。」她後來在社交媒體上發帖稱,「女巫要像『有時我只想一邊聽音樂,一邊憔悴/生悶氣/盯著窗外。』是我。我是女巫」(37) 為什麼這如此重要?年輕人有追隨和效仿名人的傾向。我相信有很多女孩想長大後像泰勒斯威夫特一樣。參與神秘實踐的人公開反抗我們的造物主。巫術越是正常化和被接受,社會就會越遠離上帝。

新冠病毒從何而來?

看來美國的冠狀病毒大流行終於減弱了。根據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20215 28日發佈的數據,新型冠狀病毒病例已降至近一年來的最低水平。目前新感染的 7天滾動平均值現在為21,627,比前一周的滾動平均值下降了22.3%(38) 這種趨勢令人鼓舞,美國人民當然渴望將這場噩夢拋諸腦後。隨著我們國家重新開放,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家門,一個仍有待充分回答的問題是,「這種病毒從何而來?」是的,我們知道它起源於中國,但它出現的背景是什麼?

在可追溯到去年的本時事通訊的前幾期中,我曾表示相信新型冠狀病毒是在實驗室中產生的。從大流行開始,科學家們就對這一觀點嗤之以鼻,並堅持認為,當病毒從某種動物傳染給人類時,它在自然界中自發發生。然而,在本時事通訊的 20214月號中,我報導了前疾控中心主任羅伯特·雷德菲爾德 (Robert Redfield) 表示,導致新型冠狀病毒的病毒SARS-CoV-2是從實驗室逃逸的。當時,他是表達這一信念的最突出的聲音,但最近幾週,越來越多通常被認為可信的人承認實驗室洩漏理論可能是正確的。

2021514 日,由 18 位傑出科學家簽署的一封信由名為《科學》的學術期刊發表。信中呼籲對SAR-Cov-2 的起源進行進一步調查,並指出:「仍需要進行更多調查以確定大流行的起源。實驗室意外釋放和人畜共患病外溢的理論仍然可行。」這封信繼續批評世界衛生組織假設人畜共患病的溢出是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的根本原因。「雖然沒有發現明確支持自然溢出或實驗室事故,但[世界衛生組織]團隊將來自中間宿主的人畜共患溢出評估為『很可能』,而實驗室事件為『極不可能』。此外,這兩種理論沒有得到平衡的考慮。報告及其附件的 313頁中只有四頁提到了實驗室事故的可能性。」 (39)

前國務卿邁克·蓬佩奧確信新型冠狀病毒起源於中國武漢病毒研究所。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他講述了他作為美國官員為確定新型冠狀病毒的起源所做的努力。「我們努力獲得一切可能的證據,我們試圖將其提交給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並試圖與中國人合作。他們非常掩飾,」蓬佩奧告知。(40) 眾議院情報委員會高級成員、來自加利福尼亞的共和黨眾議員德文·努涅斯(Devin Nunes)同意蓬佩奧的觀點。「我們有很多間接證據表明實驗室洩漏。顯然,我們懷疑一切都指向武漢實驗室,」努涅斯說。 (41) 努涅斯所指的證據包括美國外交官在2017年發出的警告,稱武漢病毒研究所「在不遵守必要的安全規程的情況下對冠狀病毒進行危險的研究,冒著意外爆發大流行的風險」。還透露,2019107日至20191024日期間,武漢病毒所內沒有手機活動,表明該設施可能在此期間已關閉。此外,美國國務院於20211月發布的一份備忘錄報告稱,「武漢實驗室的幾名研究人員在2019年秋季出現了類似新型冠狀病毒的症狀。」 (42)

令人驚訝的是,就連被認為是美國最重要的傳染病專家安東尼·福奇 (Anthony Fauci) 也承認,他不確定該病毒是如何出現的。當被Politifact的記者凱蒂·桑德斯問及他是否仍然相信SARS-CoV-2 自然出現時,福奇在回答中說:「實際上……不,我不相信這一點。我認為我們應該繼續調查中國發生的事情,直到我們盡最大努力查明到底發生了什麼。」(43) 鑑於這些新事實,美國總統喬拜登呼籲進行更多調查。拜登宣布:「我現在已要求情報委員會加倍努力收集和分析可以使我們更接近最終結論的信息,並在九十天內向我報告。」 (44)

我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導致大流行的全部情況。一件事非常清楚:新型冠狀病毒改變了世界。如果這個世界能再持續一段時間,它造成的和今天仍在造成的損害將在未來很多年被銘記。我們現在更清楚地看到世界變化的速度有多快,自由有多容易被取締。我們經歷過空蕩蕩的雜貨店貨架、食品儲藏室的排長隊、廣泛失業的痛苦、商店和餐館關門,以及空置的高速公路出奇的安靜。所有這一切都毫無疑問地表明我們迫切需要上帝的恩典,因為我們都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如果你還沒有悔改你的罪並將你的生命獻給上帝,我敦促你現在就這樣做。

最後,我們繼續看到每天在我們目前佔據的這個星球上出現新的危險。最近對美國東海岸殖民地燃料管道的計算機黑客攻擊表明,我們在這個國家的基礎設施是多麼脆弱。輸氣管的非自願關閉導致美國的燃料短缺,即使成群結隊的恐慌的美國人囤積他們能找到的任何天然氣。美國東南部的一千多個加油站燃料耗盡,(45) 駕駛者滯留並阻礙貨物運輸。

由於許多原材料成本的上漲推高了美國人必須為食品、汽油甚至木材支付的價格,因此人們越來越擔心美國的通貨膨脹。這一趨勢促使美國前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說:「數據表明通脹率高於我的預期,而且更快。」他接著說,「人們應該比幾個月前更擔心通脹。」(46)

與往常一樣,戰爭和戰爭風聲仍然是一種威脅。最近幾週,我們看到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國之間重新出現敵意,這再次表明這個世界的和平是多麼難以捉摸。俄羅斯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表示,俄羅斯與美國之間的關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糟。「冷戰期間,局勢緊張,危機四伏,但也有相互尊重。在我看來,現在似乎存在赤字,」拉夫羅夫說。(47) 中國也越來越大膽。20215月下旬,美國總統喬拜登在向美軍發表講話時發表了驚人言論。在談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時,拜登說:他堅信,在 2035年之前,中國將擁有美國,因為專制國家可以迅速做出決定。」 (48)

隨著我們越來越接近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再來,我們知道這個世界前面有麻煩。然而,如果我們忠於上帝,即使在邪惡的日子裡,他也會賜給我們能力。以弗所書6:13-18 告訴我們,「所以,要拿起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好在磨難的日子抵擋仇敵,並且成就了一切,還能站立得住。所以要站穩了,用真理當作帶子束腰,用公義當作護心鏡遮胸,又用平安的福音當作預備走路的鞋穿在腳上。此外,又拿著信德當作藤牌,可以滅盡那惡者一切的火箭;並戴上救恩的頭盔,拿著聖靈的寶劍,就是神的道;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在此警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

本期通訊標誌著我們事工的一個特殊里程碑。這是末次號筒通訊40 週年紀念版。第一期寫於 19815月下旬,並於同年6月由大衛J.美亞牧師出版。第一個收件人是從電話簿中選擇的200名姓名和地址。從這個卑微的開始,事工蓬勃發展,我們非常感謝上帝支持這項工作四十年。我父親會很高興知道,即使在他去世 11 年後,這項事工仍在繼續。我們感謝您的慷慨和支持。與往常一樣,如果您有任何祈禱請求,我們邀請您按照我們的方式發送。我們總是對每個祈禱請求給予單獨的關注。願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與你們眾人同在。阿門。

Samuel David Meyer

本時事通訊是通過我們支持者的慷慨捐助才得以實現的。如果您願意幫助我們,您可以將您的捐款發送到我們的郵政地址或在http://lasttrumpetnewsletter.org/donate在線捐款。

致謝

01.   Smithsonian Magazine, January/February 2018, By Charles C. Mann, http://smithsonianmag.com.

02.   Project Syndicate, September 10, 2019, By Frank Gotmark and Robin Maynard, http://projectsyndicate.org.

03.   Ibid.

04.   Ibid.

05.   World Population Clock, May 27, 2021, http://worldometers.info.

06.   Vox, August 20, 2019, By Kelsey Piper, http://vox.com.

07.   The New York Times, May 22, 2021, By Damien Cave, Emma Bubola, and Choe Sang-Hun, http://nytimes.com.

08.   Ibid.

09.   Ibid.

10.   Ibid.

11.   Ibid.

12.   Ibid.

13.   Ibid.

14.   The New York Times, May 12, 2021, By Sui Lee-Wee, http://nytimes.com.

15.   Ibid.

16.   Global Times, May 11, 2021, By GT Staff Reporters, http://globaltimes.cn.

17.   Ibid.

18.   Associated Press, April 28, 2021, By The Associated Press, http://apnews.com.

19.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4, 2021, By Melissa B. Kearney and Phillip B. Levine, http://nytimes.com.

20.   CNBC, May 5, 2021, By Rich Mendez, http://cnbc.com.

21.   Statista, February 17, 2021, By Aaron O’Neill, http://statista.com.

22.   Money Under 30, March 12, 2019, By Amy Bergen, http://moneyunder30.com.

23.   WFAA News, May 18, 2021, By Liz Crawford, http://wfaa.com.

24.   Ibid.

25.   Ibid.

26.   The Cultural Research Center, May 12, 2021, By Dr. George Barna, http://georgebarna.com.

27.   Unherd, May 21, 2021, By Suzannah Lipscomb, http://unherd.com.

28.   Ibid.

29.   Ibid.

30.   Ibid.

31.   Ibid.

32.   Elle Magazine Australia, October 16, 2020, By Mahalia Chang, http://elle.com.au.

33.   Ibid.

34.   Ibid.

35.   Ibid.

36.   Ibid.

37.   Religion News Service, December 22, 2020, By Emily McFarlan Miller, http://religionnews.com.

38.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May 28, 2021, http://cdc.gov.

39.   Science Magazine, May 14, 2021, By Jesse D. Bloom, et al, http://sciencemag.org.

40.   Fox News, May 16, 2021, By Stephen Sorace, http://foxnews.com.

41.   Just the News, May 20, 2021, By Nicolas Sherman, http://justthenews.com.

42.   Just the News, May 20, 2021, By John Solomon, http://justthenews.com.

43.   The Washington Examiner, May 22, 2021, By Jerry Dunleavy, http://washingtonexaminer.com.

44.   NBC News, May 26, 2021, By Shannon Pettypiece, http://nbcnews.com.

45.   Associated Press, May 11, 2021, By AP Staff, http://apnews.com.

46.   Axios, May 17, 2021, By Dion Rabouin, http://axios.com.

47.   Associated Press, April 28, 2021, By Vladimir Isachenkov, http://apnews.com.

48.   Fox News, May 29, 2021, By Morgan Phillips, http://foxnews.com.

要了解更多關於我們事工的歷史和我們的創始人David J. Meyer牧師,請訪問http://pastormeyer.org  

如果您想提交祈禱請求,您可以發送電子郵件至prayer@ltmmail.org 或郵寄到我們的郵政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