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

最後一支號筒(末次號筒)202401月號月刊

(神人摩西的祈禱)主啊,你世世代代作我們的居所。諸山未曾生出,地與世界你未曾造成,從亙古到永遠,你是神。 

詩篇90:1-2

如果您是嬰兒潮世代(出生於1946 年至1964 年)、X 世代(出生於1965 年至1980 年),甚至是千禧世代(出生於1980 年至1994 年),您可能會覺得與當前世代所擁抱的生活方式相去甚遠,Z世代是指1995年至2009年間出生的年輕人。雖然我們似乎幾乎沒有機會了解Z世代,但他們也有新一代緊隨其後。2010年以來出生的所有兒童都屬於被稱為「阿爾法世代」的一代。阿爾法世代最年長的成員即將進入高中,最後一個阿爾法嬰兒將於202412 31日出生。在本期《末次號筒》中,我們將深入了解阿爾法世代現在的生活是什麼樣的。阿爾法世代及其未來可能會是什麼樣子。

數碼原住民

2010 年,當第一批阿爾法嬰兒出生時,蘋果發布了一款名為iPad的新型平板電腦。(1) 這對科技巨頭來說是一個及時的決定,因為iPad將繼續成為2010年代兒童最喜歡的設備之一。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2021年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81%有幼兒的美國家庭擁有平板電腦。(2) 該政府出版物還指出,全國兒童健康調查2020年的一項研究發現,26% 的兒童每天在螢幕前花費四個或更多小時。(3) 此外,《Common Sense Media2020年的一份報告發現,超過三分之二的58歲兒童擁有自己的行動裝置。(4)接觸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的年齡驚人地年輕。根據《時代雜誌》近九年前發布的報告,超過三分之一的一歲以下嬰兒曾使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5)

Z 世代一樣,屬於阿爾法世代的人有時也被稱為 「數碼原住民」。這個獨特的術語指的是那些從小就能接觸到現代科技和網路世界的人。馬克-麥克林德爾(Mark McCrindle)是創造《阿爾法世代》這一名稱的人口學家,他認為技術將繼續在《阿爾法世代》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他們]是作為螢幕使用者成長起來的,其程度超過了過去固定螢幕所能提供的便利。因此,我們也稱他們為『玻璃一代』(Generation Glass),因為他們現在可以與玻璃互動,將來會把玻璃戴在手腕上、戴在臉上、戴在無人駕駛汽車的抬頭顯示器上,或者戴在互動式課桌上學習,這將改變他們的工作、購物、學習、聯繫和娛樂方式,」麥克林德預測道。(6)

對於從嬰兒時期起就接觸科技的阿爾法來說,沒有他們最喜愛的設備是無法想像的。《HoneyBook》的社群負責人Natalie Franke表示:「[科技]不是與他們本身分離的東西,而是他們意識和身份的延伸。」(7) 2018年國家衛生研究院發表的一篇文章也探討了數碼設備作為我們思維不可分割延伸的概念。這篇文章首先問道:「你的智能手機替代了你的大腦嗎?」後來還宣稱:「擴展心智和互助記憶的概念讓我們能夠將數位科技視為一個外在物體,它與大腦緊密連結,使我們能夠將一部分內在的認知過程轉嫁到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電腦上,從而有效地成為我們思維的延伸。」(8)

阿爾法不僅變得與他們的設備密不可分,有些人甚至同時使用多個設備。「舊模型假設人們一邊看電視,一邊使用智能手機,」IMGN首席策略長Noah Mallin解釋道。他進一步說道,「對於Gen Alpha來說,這更像是在智能手機上使用Quizlet學習,而YouTube在家庭Roku的後台打開 - 而你則使用電腦與《我的世界》中的朋友一起閒逛。」 (9)

抖音大腦

儘管YouTube是現代兒童最喜歡的社群媒體平台,但越來越多的人也轉向Z世代最喜歡的社群平台TikTok。雖然 TikTok確實有一些無害、有趣或具有教育意義的視頻,但使用該應用程式並非沒有風險。由於該應用程式與中國的關係,世界各國政府都試圖限制該應用程式。其中包括試圖在美國完全禁止TikTok的美國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這樣的禁令從未實現,但現任美國總統拜登已禁止該應用程式在政府設備上使用。(10) 此外,美國超過一半的州已禁止政府設備使用TikTok。在世界其他地方,加拿大、英國、紐西蘭、澳洲和其他幾個國家已禁止在政府設備上使用該應用程式。(11)

TikTok強烈否認它允許中國政府監視其用戶。然而,即使沒有發生間諜活動(這可能是真的,也可能不是真的),這也不是避開社交平台的唯一原因。2022年發布的一份報告發現,TikTok的演算法經常向青少年推薦有害視頻,包括有關自殘、飲食失調和自殺的視頻。(12) 巫術在TikTok上也非常受歡迎。事實上,TikTok 的整個子集已被稱為WitchTok202110月,《今日美國》報道稱,帶有#witchtok標籤的影片已被觀看198億次。(13) 考慮到這個故事已經發表了兩年多,WitchTok的瀏覽量現在可能已經增加了數十億。

牛津大學報紙《The Oxford Blue》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表明,過度使用TikTok和類似的社交網路正在重塑使用者的大腦。標題很簡單,標題是「TikTok 和注意力廣度的消亡」。(14) 該報告指出,TikTokSnapchatInstagram 甚至YouTube都具有允許用戶上傳短至六秒的微影片的功能。當人們快速連續觀看許多此類影片時,會對人類的注意力產生有害影響。事實上,TikTok 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50% 的受訪者表示,超過一分鐘的影片會帶來壓力。(15) 文章作者接著承認,「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我無法再坐下來看完一整部電影了。我為什麼要這麼做?Instagram Reel 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給我帶來同樣的情感衝擊——它實際上是為了完美的快速修復而設計的。」她接著說道,「我周圍的人都是一樣的:雙倍速度的講座,用一根手指緊張地按著快進5秒的按鈕觀看YouTube 視頻,對任何最多超過幾分鐘的媒體都感到不耐煩。」 (16) 德州聖安東尼奧 UT Health 的心理學家 Barbara Robles-Ramamurthy博士表示,TikTok等社群網路的設計目的就是為了讓人對內容上癮。「他們正在利用我們大腦如何運作的科學資訊來讓我們回來,因此其中一些循環與多巴胺有關,例如,多巴胺可能與成癮有關,」她說。醫學和教育領域的專家為那些沉迷於TikTok和類似社交網絡的人起了一個新術語。這種情況被簡稱為「TikTok大腦」。(17)

如果Z世代的一大群人無法處理長度超過一分鐘的視頻,那麼我們可以預期阿爾法世代也會有更多同樣的情況。現代社會的這種不幸的複雜性給尋求接觸年輕人的基督教領袖帶來了相當大的挑戰。如果人們習慣了六秒鐘長的視頻,他們怎麼能坐下來學習聖經呢?

在馬太福音第 15 章中,耶穌用七塊餅「和幾條小魚」餵飽了四千男人,加上婦女和兒童。這個餵養奇蹟發生在耶穌連續三天教導人們之後。很難想像今天會有這麼多人關注這麼久。然而,靠著神的恩典,福音的強大力量將繼續傳給迷失的人,即使這變得越來越困難。

宗教信仰較少的一代

鑑於阿爾法一代還很年輕,這一代人將如何走向靈性還有待觀察。然而,我們可以考察他們的前輩對精神問題的看法,以深入了解阿爾法一代的精神觀點。大多數阿爾法人都是千禧世代的孩子,許多人都有屬於 Z 世代的兄弟姐妹。因此,千禧世代和 Z 世代將對他們的年輕親戚產生很大的影響。

根據《美國生活調查中心》20223月發布的一項非常詳細的研究,自「沉默的一代」以來,自稱不可知論者、無神論者或沒有什麼特別的人的比例隨著每一代人的增加而增加。(出生於1928年至1945年的人。)研究顯示,9%的沉默世代表示他們沒有宗教信仰。其次是嬰兒潮世代,有18%的人沒有親屬關係。百分之二十五的X世代、百分之二十九的千禧世代和百分之三十四的 Z 世代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18) 報告指出,「Z 世代是迄今為止宗教信仰最少的一代。」 (19) 這一趨勢也得到了巴納集團的證實,該集團在2023 2 月報告稱,Z 世代中只有17% 的年輕人表示他們是「忠誠的基督徒」,而52% 的人表示他們不認為自己是基督徒或認識耶穌。(20)

文化趨勢表明,年輕人確實渴望精神上的聯繫。許多人轉向巫術、異教,甚至撒旦教,試圖填補他們靈修生活的空白。因此,對於基督徒來說,在屬靈黑暗的世界中成為閃亮的明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在約翰福音812節中,耶穌宣稱:「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然而,在馬太福音 5 14 節中,耶穌告訴祂的跟隨者:「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因此,作為上帝的子民,我們必須反映耶穌基督的光。隨著世界變得越來越世俗,這是一個讓光變得更加明亮的機會。西方世界的基督徒比以前少了嗎?是的。今天的年輕人是否不願意成為基督徒?是的。然而,神一直都有子民,而且祂永遠都會有子民。在馬太福音 10 22 節中,耶穌警告說:「並且你們要因我的名,被眾人恨惡;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我們必須「忍耐」這一事實表明,這段旅程並不容易,但我們確實有應許,我們的救主將永遠與我們同在。正因如此,耶穌在馬太福音 28:20 中說:「看哪,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阿爾法世代中會有基督徒嗎?是的,一點沒錯!他們可能不會佔大多數,但會有一些。

LGBTQ世代

根據全國廣播公司新聞20235月發布的視頻,Z 世代對基督教不感興趣的最大原因之一是聖經對同性戀的立場。影片的描述指出:「數據顯示,逐年增加的年輕人正在脫離有組織的宗教。對於Z世代來說,有一個特定的話題讓他們望而卻步:教會對LGBTQ權利的立場。」 (21) 許多教會領袖擔心他們無法讓當今的年輕人填補他們的席位,因此正在放棄長期持有的職位。其中包括備受爭議的羅馬天主教會領袖教皇方濟各,他於2023 12月宣布天主教神父現在可以祝福同性婚姻。幾天後,教宗警告天主教徒不要太「僵化」。「讓我們對僵化的意識形態立場保持警惕,這些立場常常打著善意的幌子,使我們脫離現實並阻礙我們前進。相反,我們被召喚去出發和旅行,就像賢士一樣,跟隨總是渴望引導我們前進的光明,有時沿著未探索的路徑和新道路。」 (22)

也許教宗認為天主的聖言太死板了。然而,神在瑪拉基書3:6中宣告:「因為我是耶和華,我不改變。」至於路徑和道路,我們的主和救主耶穌基督教導基督徒只有一條路。在馬太福音713-14節,耶穌警告我們:「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同時,英國國教會於20231217日首次祝福同性婚姻。在儀式上,兩位英國聖公會女同性戀牧師受到了安德魯·多欽(Canon Andrew Dotchin)的祝福,他感謝凱瑟琳和簡,感謝愛「他們分享的友誼,以及他們在這一天來到你們面前時對彼此的承諾。」 (23)

蓋洛普》(Gallup)2022年發布的一項令人震驚的民意調查顯示,10%的千禧世代和20%Z世代認為自己是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或酷兒。(24) 阿爾法世代會延續這種趨勢嗎?阿爾法會在同性戀、雙性戀或跨性別者被認為完全正常的環境中長大。LGBTQ 角色經常出現在電視、電影中,有時也會出現在廣告中。即使是兒童節目有時也會出現男同性戀、女同性戀或變性人的角色,例如迪士尼頻道的《莫莉·麥吉的幽靈》,其中有 一個《酷兒幽靈》和一名同性戀老師。Netflix 也推出了包含 LGBTQ 角色的兒童節目,包括《龍太子》、《公主力量》和《變形金剛:火種》。(24) 儘管越來越多的兒童節目中出現了LGBTQ角色,但同性戀權益倡導組織 GLAAD仍然不滿意。該組織在2022-2023年年度報告中表示:「為兒童和家庭製作以積極且賦權的方式描繪LGBTQ群體的內容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25)

有史以來負債最多的一代

2010年,也就是第一批阿爾法寶寶出生的同年,美國的國債約為13.5兆美元。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於20101214日發表的一篇文章,政府機構預測到國債將繼續快速增長,到2020年將超過16兆美元。但事實證明,他們的估計相差超過10兆美元。實際上,2020年國債達到驚人的26.9兆美元,並且自那時以來一直快速增長。截至目前,美國的國債已達到33.9兆美元。到阿爾法世代出生結束時,自2010年以來國債將增加超過20兆美元。作為參考,一兆相當於一百萬億或一千億個十億。用數字寫出來,一兆的樣子是1,000,000,000,000。儘管目前國債接近34兆美元,但截至2022年,全球實物貨幣流通量僅為不到2.3兆美元。

美國財政部網站上發布的解釋中告訴我們,「簡單地說,國債就像一個人用信用卡購物,但每個月沒有付清全部餘額。購買成本超過所償還的金額代表赤字,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累積的赤字代表一個人的總體債務。」 (31) 因此,國家債務是政府版的信用卡,如果人們像政府使用債務一樣使用信用卡,那麼大多數持卡人最終可能會發現自己破產。

就國債而言,阿爾法世代將是美國史上負債最多的一代。在啟示錄13:16-17中,我們發現了關於末世將出現的經濟體系的發人深省的警告。這些經文寫道:「他又叫眾人,無論大小、貧富、自主的、為奴的,都在右手上或是在額上受一個印記。除了那受印記、有了獸名或有獸名數目的,都不得作買賣。」我發現特別有趣的是,這些經文提到這個標記將同時代表「自由和束縛」,這表明在末世將會有一個奴隸階級。箴言22:7說:「富戶管轄窮人;欠債的是債主的僕人。」因此,我們看到那些負有無法償還債務的人成為事實上的奴隸。國家債務不太可能償還,但最終可能導致金融崩潰。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就會出現一個新的系統來取代它,我相信這將是一個由全球政府提供數碼貨幣的全球經濟體系。這會發生在阿爾法世代嗎?只有上帝知道。然而,從目前的趨勢來看,很明顯,Z世代和阿爾法世代的大部分人都不了解聖經所說的內容,因此很容易成為敵基督系統的犧牲品。為阿爾法一代祈禱。他們會需要它!

最後,我們的時間過得如此之快,確實令人驚歎。近年來,世界的變化之大也令人驚歎。最年輕的一代將在一個與過去幾代人截然不同的世界中成長。根據《福布斯》的一篇文章,65%的阿爾法一代將從事甚至還不存在的工作。(32) 他們將在人工智慧的陪伴下成長,我們成長過程中的許多東西都將逐漸消失,變得默默無聞。根據麥克林德的網站,即將消失的技術包括固網電話、CDDVDGPS、汽車鑰匙、教科書、臺式電腦、信用卡、錢包和模擬手錶。(33)然而,即使世界在變化,上帝仍然是上帝,祂仍然在寶座上。《詩篇》90:1-2 說:「主啊,你世世代代作我們的居所。諸山未曾生出,地與世界你未曾造成,從亙古到永遠,你是神。」如果你還沒有悔改,還沒有把生命獻給上帝,我敦促你現在就悔改。

感謝大家對本事工的大力支持。當我們進入新的一年時,願上帝祝福你們每一個人。我確信這將是忙碌的一年,未來幾個月將會有很多新聞報導。一如既往,我們邀請您向我們發送您的祈禱請求。每個請求都會得到單獨關注。願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惠與你們大家同在。阿門。

Samuel David Meyer

本時事通訊是在我們支持者的善意捐贈下得以實現的。如果您想幫助我們,您可以將您的捐款發送到我們的郵寄地址或透過http://lasttrumpetnewsletter.org/donate在線捐款。

致謝 

01. GenerationAlpha.com.
02.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April 13, 2023, By Daniela Mejia, census.gov.
03. Ibid.
04. Common Sense Media, 2020, By Victoria Rideout and Michael B. Robb, commonsensemedia.org.
05. Time Magazine, April 25, 2015, By Alexandra Sifferlin, time.com.
06. Huffington Post, November 8, 2019, By Caroline Bologna, huffpost.com.
07. Ibid.
08.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August 31, 2018, By Sari R. R. Nijssen, Gabi Schaap, Geert P. Verheijen, and Stefano Federico, ncbi.nlm.nih.gov.
09. Digiday, August 10, 2023, By Antoinette Siu, digiday.com.
10. NBC News, December 30, 2022, By David Ingram, nbcnews.com.
11. ZDNet, August 21, 2023, By Jada Jones, zdnet.com.
12. ABC News, December 15, 2022, By Yi-Jin Yu, abcnews.go.com.
13. USA Today, October 14, 2021, By Sara M. Moniuszko, usatoday.com.
14. The Oxford Blue, May 23, 2023, By Jui Zaveri, theoxfordblue.co.uk.
15. Ibid.
16. Ibid.
17. KSAT News, September 5, 2023, September 5, 2023, By Courtney Friedman, ksat.com.
18. Survey Center on American Life, March 24, 2022, By Daniel A. Cox, americansurveycenter.org.
19. Ibid.
20. Barna Group, February 1, 2023, By Barna Group, barna.com.
21. NBC News, May 8, 2023, By NBC News, nbcnews.com.
22. Associated Press, December 21, 2023, By Nicole Winfield, apnews.com.
23. Associated Press, December 17, 2023, By Jill Lawless, apnews.com.
24. Axios, February 19, 2022, By Erin Doherty, axios.com.
25. Kidscreen, March 21, 2023, By Ryan Tuchow, kidscreen.com.
26.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December 14, 2010, cbo.gov.
27. Ibid.
28. Investopedia, September 21, 2023, By Hiranmayi Srinivasan, investopedia.com.
29. United States Treasury, treasury.gov.
30. US Currency Education Program, uscurrency.gov.
31. United States Treasury, treasury.gov.
32. Forbes, February 23, 2023, By Alpa Patel, forbes.com. 
33. McCrindle, 2021, generationalpha.com.

如果您想提交祈禱請求,您可以發送電子郵件至prayer@ltmmail.org或郵寄到我們的郵寄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