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受敵

最後一支號筒(末次號筒)202201月號月刊

「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

哥林多後書4:8-10

「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

哥林多後書4:17-18

「當那列王在位的時候,天上的神必另立一國,永不敗壞,也不歸別國的人,卻要打碎滅絕那一切國,這國必存到永遠。」

但以理書2:44

新年伊始,正是我們反思當今世界現狀的好時機。過去兩年發生的事件使人民群眾飽經風霜,疲憊不堪。當大流行的第一年結束時,許多人的普遍共識是,2020年是人類歷史上最糟糕的一年。這不僅僅是我們的想像。根據華盛頓郵報大約一年前發表的一篇文章,歷史學家得出結論,2020年是第六個最糟糕的一年. 對於人類有史以來的記錄。(1)2021年終於到來時,焦慮是顯而易見的。今年是好年還是壞年?會比2020年好還是壞?當然,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是歷史學家,所以一年的質量排名取決於個人情況和意見。不過,一項研究由去年12月的OnePoll報告稱,大約一半的受訪者表示2021年是他們一生中最糟糕的一年。(2)

不難看出為什麼人們在 2021年如此悲慘。由被稱為沙士病毒2型的病毒引起的大流行當然沒有結束。儘管美國可以獲得三種疫苗,但我們被告知是安全的我們還面臨嚴重的通貨膨脹,食品、能源和必需品價格上漲,供應緊張。據報導,密蘇里州、伊利諾伊州、阿肯色州、肯塔基州、田納西州、密西西比州、印第安納州、俄亥俄州和阿拉巴馬州共發生了44場龍捲風。(3) 根據美國國家氣象局的說法,其中一場龍捲風在田納西州伍德蘭米爾斯附近形成,並一直停留在地面上,一直到肯塔基州的粗糙瀑布。僅此一場龍捲風就造成了165.7英里長的破壞路徑。(4)肯塔基州是迄今為止受災最嚴重的州,這促使肯塔基州州長安迪·貝希爾說,「我們將有1,000多所房屋剛剛消失。我認為我們永遠不會看到如此大規模的破壞。」(5) 可悲的是,至少有九十三人在這些龍捲風中喪生,包括肯塔基州的七十八人。(6) 根據貝希爾州長的說法,整個城鎮都被從地圖上抹去了。我有一些城鎮已經消失了。我爸爸的家鄉,帕克斯頓,不在了。這很難描述,」貝西爾感歎道。他進一步說:「你認為你可以挨家挨戶地檢查人們,看看他們是否還好--沒有門了。」(7)

可以肯定地說,那些在這一系列風暴中失去家園、財產和親人的人會說2021年是有史以來最糟糕的一年。那些因為美國許多大城市的兇殺率飆升而不得不與親人說再見的人隨著政府開始在紐約市和許多歐洲國家等地執行新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規定,那些看到他們的自由逐漸被剝奪的人可能也沒有享受這一年。使徒保羅的話在哥林多後書 4:8 中找到,其中宣告:「我們四面受敵,」然而,使徒保羅明白,今生的一切掙扎,最終都會讓位於神的美事。哥林多後書48-10的經文繼續說:「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 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 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 然後他在第十七和十八節中用這些令人安心的話結束了這一章,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 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 

出了點問題

大約六個月前,我寫了一篇關於影響世界大部分地區的出生率危機的長篇文章。近幾個月來,大量報導詳細描述了世界的進展。坦率地說,事情只會變得更糟。

今天中國有14億多人口,如此龐大的人口數量,誰也不會想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會遭受出生率危機。然而,這正是正在發生的事情。除非趨勢發生巨大變化,否則不會發生南華早報於 2021 12 4日發布的一份令人驚訝的報告顯示,2021 年中國的出生人數下降了20%。該報告還指出,中國的死亡人數可能超過出生。 (8)「根據我們基於臨時數據(2021 年)的初步預測,出生人口很可能會在1000 萬左右甚至低於 1000 萬,」人口統計專家James Liang說,「當然,有了這個數字,最大的新聞將是中國可能正處於人口下降階段。」(9) 中國廣州省人口統計學家何亞夫發表了類似聲明,稱「中國人口很可能在2021年進入負增長。」(10)

經過多年的社會規劃和宣傳,中國政府現在已經扭轉了方向,向中國夫婦提供各種獎勵,如果他們有孩子的話。然而,年輕的成年中國公民普遍認為,生孩子的成本太高,無論是經濟上還是對職業發展的阻礙。因此,人口負增長的趨勢可能會繼續下去,而且會更加惡化。「當然,對中國來說,壞消息是這並不是終點,中國將繼續向最低水準傾斜--所以它很快就會更像新加坡和韓國。如果你看看中國的大城市,像上海和北京,他們的生育率已經是世界上最低的--大約是0.7,」梁警告說。(11)

 (13) 至於韓國,死亡人數在2020年有史以來首次超過出生人數。2021年繼續下降,預測表明,到 2070 年,韓國人口可能從今天的5175萬下降到3700萬至 3100 萬。(12) 2024年,生育率預計將降至每名婦女0.7胎。(13)

在歐洲,長期的生育危機繼續阻礙著歐洲大陸的增長和未來前景。德國是最早出現出生率下降的歐洲國家之一,因此他們更能感受到這種下降帶來的痛苦。隨著越來越多的德國人計劃很快退休,可以替代他們的位置的年輕人嚴重缺乏。「現在真的很難找到任何工匠。展望未來,它看起來肯定不會變得更容易,」Janicke GmbH & Co.KG 的人力資源經理說。 (14) Torsten Ruban-Zeh 是德國小鎮 Hoyerswerda 的市長,他說:「我們需要做點什麼,因為有很多人很快就會退休。而不得不接替他們的年輕人根本不在那裡。」 (15) 德國聯邦就業局聲稱,這個老齡化的歐洲國家需要的不僅僅是每年40萬移民填補勞動力短缺。(16)

與德國非常相似,意大利也面臨生育危機。2020年,意大利的出生人數比2019年減少了15,192名。次年,這一趨勢還在繼續,2021年出生的嬰兒比2020年減少了12,500 名。義大利的生育率現在已經下降到1861年以來的最低水準。(17) 這一發人深省的事實似乎引起了教宗方濟各的注意。教宗在202112月的一次講話中告訴他的聽眾,人口冬天真是令人擔憂,似乎很多人已經失去了要孩子的願望。很多夫妻寧願不生孩子,或者只生一個孩子。這是一場悲劇……與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的未來背道而馳。」(18)

世界上大多數發達國家正在遭受同樣的出生率困境,包括澳大利亞、英國,當然還有美國。20214月,美國人口普查局報告說,美國的人口增長已經放緩到1930年代以來的最低速度。根據《今日美國》在20215月發表的一篇文章,美國婦女的預計出生率將下降到1.64,這遠遠低於更替水準,是有史以來的最低比率。這篇文章的作者凱爾西-布魯姆認為,士氣低落可能是出生率下降的一個因素。「從2014年開始,預期壽命連續三年下降。而且變老似乎越來越危險,因為每個指標都在叫囂著有問題:所有收入的人都在增加使用抗抑鬱藥,吸毒過量,自殺(尤其是兒童和青少年),與酒精有關的疾病。更不用說新型冠狀病毒和新型冠狀病毒相關的絕望的死亡了」。(19)由於世界上有這麼多問題,許多人可能不希望有孩子。在美國人口普查局的網站上可以看到生育危機的一個淒美的快照。這個網站有一個人口時鐘。該時鐘顯示。「每九秒出生一個。」「每九秒一個人死亡。」「每130秒一個國際移民」(20)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美國人口仍在增長的唯一原因是國際移民。

近年來,隨著我對困擾世界大部分地區的生育危機有了更多瞭解,我覺得這是一個應該比現在更經常討論的話題。畢竟,人類的命運懸而未決,而在我們的世界今天面臨的所有問題中,這是最大的問題之一。有趣的是,世界首富埃隆-馬斯克也這樣認為。馬斯克在202112月的一次活動上說:「我認為文明的最大風險之一是低出生率和快速下降的出生率。然而,這麼多人,包括聰明人,認為世界上有太多的人,認為人口增長失去控制。這完全是相反的。請看看這些數字--如果人們不生更多的孩子,文明就會崩潰,記住我的話。」(21) 馬斯克認為,這種即將到來的人口危機是老年人在未來需要他的機器人的原因。畢竟,將沒有足夠的年輕人來照顧老一代人,所以在他看來,機器人將填補這一空白。然而,這場危機讓我得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結論。我相信世界正在磨損,人類正在衰退,我們的救主再來的日子越來越近了。

半鐵半泥的帝國

在上個月的《未次號筒》一期中,我們談到了近幾十年來技術的快速崛起。正如我之前所寫的,互聯網雖然可以用來成就好事,但經常被用來作惡。這種無處不在的技術已成為我相信,正是這種技術希望成為即將到來的一個世界政府的支柱。我相信,正是這種技術希望成為即將到來的一個世界政府的支柱。聯合國力求到 2030 年讓世界上每個家庭都上網。

當我們考慮到互聯網的廣闊範圍以及現在以多種方式侵犯我們的生活時,它可以而且應該讓隱私倡導者畏縮。我們有科技巨頭,例如 Alphabet Inc. (谷歌)Meta (臉書)、蘋果和亞馬遜總是在那裡觀察、傾聽和跟踪我們的一舉一動,因為他們為地球上的人們建立了一個不斷擴大的檔案。一個未來派的反烏托邦政府甚至不需要建立它的技術基礎設施,因為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巨頭已經做到了Quartz發表了一篇引人入勝的報告在2017 年,其中詳細介紹了包括中央情報局(CIA)和國家安全局(NSA)在內的美國情報界如何在1990 年代建立了一個名為海量數字數據系統(MDDS)項目的計劃。該項目提供了以研究補助金的形式向各大學的電腦科學家提供資金。在加利福尼亞州斯坦福大學進行研究時,中央情報局和國家安全局資助的兩名研究人員是謝爾蓋布林和拉里佩奇。他們組建了谷歌。(22) 應該指出的是,資助最終導致谷歌等公司成立的專案的政府情報機構,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將該技術用作監控系統。這些日子,谷歌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這個科技巨頭擁有一些互聯網最知名的品牌,包括GmailYouTube和被稱為安卓的移動作業系統。值得注意的是,安卓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智能手機作業系統。據估計,有25億人使用具有谷歌安卓系統的設備,(23)這意味著有很大比例的人攜帶著這些作為跟蹤設備的小工具。

因此,我們看到,今天的互聯網從表面上看是一個不可阻擋的龐然大物。但有時它並不運作2021127日,當亞馬遜雲計算服務AWS)癱瘓並持續了大半天時,美國大部分地區都陷入了混亂。(24) 亞馬遜提供的這些技術服務被一些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使用,包括NetflixHuluCapital One、可口可樂、強生、通用電氣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25) 甚至中情局也在使用亞馬遜網路服務! (26) 

人們在當機的那一天都無法正常工作,這表明社會對互聯網和現代技術的依賴是多麼嚴重。沮喪的用戶引用了以下一些話,聽起來幾乎像是假新聞,但它們是由《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發佈的。亞馬遜雲計算服務(AWS)中斷造成聯網的貓糧自動餵食器故障,一名使用者回家後發現,家裡的貓饑腸轆轆,貓食盆裡空空如也。該名用戶抱怨道,「我們不得不像古時候那樣手動給牠們吃的。」(27) 另一位用戶抱怨說他不能用他的Roomba機器人吸塵器清理廚房裡的爛攤子。「我不得不求助於掃帚和畚箕。這太瘋狂了。」(28) 另一名男子感嘆他無法與他的亞馬遜語音助手Alexa交談。「我們白天聊天的次數比我和我的妻子還多。」他進一步說,如果沒有Alexa,「你幾乎有分離焦慮症。」(29) 佛羅里達州的一名婦女被迫打開她的百葉窗,因為她無法告訴Alexa打開她家的燈。「在過去的兩年裡,我變得很懶。告訴Alexa開燈和關燈比較容易。她比孩子們更聽話,」這位女士說。她進一步說,「這讓你意識到你對科技的依賴程度」(30) 此外,學生們抱怨說他們無法提交家庭作業,現在的家庭作業通常是通過線上服務完成的。(31)

值得注意的是,127日的當機只是一個月內發生的三次當機中的一次。(32) 另外兩次當機時間很短,但它確實表明,也許互聯網並不像乍看上去那樣強大和安全。但以理書的第二章描述了四個世界帝國。這些帝國包括以黃金為象徵的巴比倫帝國,以白銀為象徵的瑪代波斯帝國,以黃銅為象徵的希臘帝國,以及以鐵為象徵的羅馬帝國。自羅馬帝國滅亡以來,歷史上一直在努力建立一個新的全球力量。然而,根據但以理書第2章,最後的帝國是由鐵與泥土混合代表的,據說是「部分堅固,部分破碎」。毫無疑問,今天的技術正被用來努力建立一個全球政府。然而,這個系統只是部分堅固,最終會崩潰。相反,耶穌基督所建立的王國將永遠屹立。但以理書2:44宣稱:當那列王在位的時候,天上的神必另立一國,永不敗壞,也不歸別國的人,卻要打碎滅絕那一切國,這國必存到永遠。

Omicron已到

導致新型冠狀病毒的冠狀病毒在美國出現已經將近兩年了。我們從早期開始就對這種病毒了解了很多。然而,儘管有多種疫苗和療法旨在預防和遏制新型冠狀病毒,但疾病仍然存在。當我在20211230日撰寫本時事通訊時,世界正在與新型冠狀病毒最具傳染性的變種作鬥爭。這種變種被稱為 Omicron

值得注意的是,20211227日創下了新型冠狀病毒新病例的記錄。這一天報告的病例超過440,000宗,所有指標都表明 Omicron 變種將繼續快速傳播。(33) 政府官員和公眾人物由於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人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美國正處於全面恐慌狀態。億萬富翁比爾·蓋茨在創立科技巨頭微軟後變得富有,近年來已成為眾所周知的有影響力的疫苗支持者。最近幾天,這位著名的億萬富翁採用了一種悲觀的語氣。就在生活似乎會恢復正常的時候,我們可能會進入這場大流行病最糟糕的部分。Omicron將對我們所有人的家庭造成打擊。我的親密朋友現在也得了這種病,我已經取消了大部分的假期計畫,」蓋茨在 2021 12 月寫道。 (34) ·拜登總統也描繪了未來日子的慘淡景象,稱美國即將經歷重病和死亡的冬天」。(35)

儘管Omicron顯然比該疾病的所有先前迭代(包括 Delta 變體)更具傳染性,但如果有理由充滿希望,那就是 Omicron 似乎產生的感染嚴重程度要低得多。英國衛生安全部發表的一項研究該機構聲稱,如果人們因 Omicron 生病,住院的可能性會降低50%70%(36) 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研究所發表的一項研究預測,在任何地方,總人數的40%60%20223月,美國人口可能會感染新型冠狀病毒。(37) 然而,報告表明,多達90%的感染 Omicron 的人甚至永遠不會知道,因為他們的症狀預計是輕微的。(38)

在這一點上,我應該說,我非常感謝Omicron產生了一種嚴重得多的疾病形式。然而,我們都應該保持警覺和謹慎。我有朋友和熟人,他們的親人在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後去世了。我還認識許多人,包括朋友和家人,他們都被感染了,在大多數情況下,我被告知那是一種非常不愉快的經歷。我們當地教會會眾中也有多人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但感謝上帝,他們都已經康復了。

鑒於Omicron變種的迅速傳播,政府官員已經加強了推動力度,迫使盡可能多的人接受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即將離任的紐約市市長比爾-德布拉西奧在202112月初頒佈法令,所有在該市工作的僱員都需要提供疫苗接種證明。沒有選擇新型冠狀病毒測試作為替代方案。「我們紐約市決定採用先發制人的方式,真正做一些大膽的事情來阻止新型冠狀病毒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它給我們所有人帶來的危險,」德布拉西奧堅持說。(39)他後來鼓勵市長、州長和其他有權力的人跟隨他的領導。「這將是我對全國各地的市長、州長、首席執行官的建議。利用這些疫苗的授權。它們越普遍,員工就越有可能說,『好吧,是時候了,我要這麼做了』,因為你不能從一個行業跳到另一個行業,或者從一家公司跳到另一家公司。這是需要普及的東西,以保護我們所有的人」(40)

除非你接種了疫苗並能證明這一點,否則你將不再能夠購買、出售或工作,這一天是否即將到來?其他地方正在制定更多的限制。在伊利諾州的芝加哥,顧客將不能再去餐廳、健身房和其他各種室內設施,除非他們能提供疫苗接種證明。這一要求於202213日生效。(41) 麻塞諸塞州的波士頓正在制定類似的政策。波士頓人如果想出去吃飯或參觀其他一系列場所,需要在2022115日之前提供至少一種疫苗接種證明。到2022215日,將需要進行全面的疫苗接種。(42)

隨著越來越多的僱主和政府要求提供疫苗接種證明,新的驗證形式開始出現。在需要疫苗護照的國家,人們通常使用智能手機上的一個程式來提供驗證。然而,瑞典的一些人正在採取不同的方法。這個歐洲國家多年來一直是人類微晶片植入的先驅者。現在他們正在提供一種可以作為疫苗接種護照的微晶片植入物。「植入物是一種非常通用的技術,可以用於許多不同的事情。現在,在你的植入物上可以隨時查閱新型冠狀病毒護照,這非常方便,被稱為Epicenter的瑞典公司的Hannes Sjoblad說。(43)

最後,我相信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我們的主和救主耶穌基督的再來。因此,作為上帝的子民,我們應該注意使徒彼得的話,他在彼得前書 1:13 中寫道:「所以要約束你們的心,(原文作束上你們心中的腰)謹慎自守,專心盼望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所帶來給你們的恩。 

與往常一樣,我們邀請您向我們發送您的祈禱請求。每一個請求都會得到單獨的關注。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與你們所有人同在。阿們。

Samuel David Meyer

本時事通訊是由我們支持者的善意捐贈而成的。如果您願意幫助我們,您可以將您的捐款發送到我們的郵政地址或在http://lasttrumpetnewsletter.org/donate在線捐款。

致謝

01. The Washington Post, December 30, 2020, By Michael S. Rosenwald, http://washingtonpost.com.
02. Study Finds, December 22, 2021, By Chris Melore, http://studyfinds.org. 
03. ABC News, December 18, 2021, By Emily Shapiro, http://abcnews.go.com.
04. The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http://weather.gov.
05. ABC News, December 18, 2021, By Emily Shapiro, http://abcnews.go.com.
06. Ibid.

07. The Telegraph, December 12, 2021, By David Millward, http://telegraph.co.uk.
08.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December 4, 2021, By Zhou Xin, http://scmp.com.
09. CNN, December 1, 2021, By Nectar Gan and Steve George, http://cnn.com.
10. Ibid.

11. Ibid.
12. Business Standard News, December 9, 2021, By IANS, http://business-standard.com. 
13. Ibid.

14.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December 22, 2021, By Georgi Kantchev, http://wsj.com.
15. Ibid.

16. Ibid.
17. The Independent, December 14, 2021, By Celine Wadhera, http://independent.co.uk.

18. New York Post, December 26, 2021, By Sam Raskin, http://nypost.com.
19. USA Today, May 19, 2021, By Kelsey Bloom, http://usatoday.com.
20. U.S. Population Clock, http://census.gov.
21. USA Today, December 7, 2021, By Scott Gleeson, http://usatoday.com.
22. Quartz, December 8, 2017, By Jeff Nesbit, http://qz.com.
23. InMobi, August 9, 2021, By Team Inmobi, http://inmobi.com.
24.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December 8, 2021, By Sarah E. Needleman, http://wsj.com.

25. Amazon Web Services, http://aws.amazon.com/solutions/case-studies.
26. Data Center Dynamics, November 23, 2020, By Sebastian Moss, http://datacenterdynamics.com.
27.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December 8, 2021, By Sarah E. Needleman, http://wsj.com.
28. Ibid.

29. Ibid.
30. Ibid.

31. Ibid.
32. Chron, December 22, 2021, By Aaron Gregg and Drew Harwell, http://chron.com. 
33. BBC News, December 29, 2021, By BBC News, http://bbc.com.
34. Protocol, December 22, 2021, By Sarah Roach, http://protocol.com.
35. AFP, December 24, 2021, By AFP, http://timesofisrael.com.
36. The Times of Israel, December 23, 2021, By Jill Lawless, http://timesofisrael.com.
37. The Daily Wire, December 23, 2021, By Joseph Curl, http://dailywire.com.
38. Ibid.

39. CBS New York, December 7, 2021, By Marcia Kramer, http://newyork.cbslocal.com.
40. Ibid.

41. Associated Press, December 21, 2021, By Sara Burnett, http://apnews.com.
42. Politico, December 21, 2021, By Lisa Kashinsky, http://politico.com.
43. Christian Headlines, December 21, 2021, By Milton Quintanilla, http://christianheadlin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