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午夜九十秒

最後一支號筒(末次號筒)202402月號月

你們也要聽見打仗和打仗的風聲,總不要驚慌;因為這些事是必須有的,只是末期還沒有到。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飢荒、地震。這都是災難(災難:原文作生產之難)的起頭。」

馬太福音 24:6-8

每年,《原子科學家公報》都會根據他們的推算對世界狀況進行年度更新。最著名的是,《公報》以其像徵性的世界末日時鐘而聞名,它代表著我們的世界距離「午夜」或世界末日有多近。2024123日,《公報》發布了最新更新,稱「距離午夜還有90秒」。儘管這個象徵性時鐘上的時間與去年相同,但它在 2023年的提前代表了世界上一些最聰明的人的信念:世界從未像現在這樣危險,我們也從未像現在這樣危險。就像我們現在一樣接近尾聲。《公報》在其年度報告中寫道:「今天,我們再次將末日時鐘定在距離午夜還有90秒,因為人類繼續面臨前所未有的危險」我們的決定不應被視為國際安全局勢有所緩和的跡象。相反,世界各地的領導人和公民應該將此聲明視為嚴厲警告並緊急做出反應,就好像今天是現代歷史上最危險的時刻一樣。因為很可能是這樣。 (1)

《公報》長期以來一直關注核武器的危險,因為核武器仍然是對整個世界生存的威脅。儘管人們對此表示擔憂、提出抗議並在過去數年中簽訂了核軍備條約,但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仍在瘋狂地提升其核能力。《公報》寫道:「中國、俄羅斯和美國都在大量投資來擴展或現代化他們的核武庫,這增加了因錯誤或誤算而引發核戰爭的危險」。(2)

對核武器的擔憂過度了嗎?2022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時,新聞頭條突然充斥著核戰爭的可能性。從未真正考慮過世界領導人會愚蠢到使用核武器的年輕人突然第一次面對這一現實。這讓人很不舒服,但這種擔憂持續時間很短,很少有人還在談論這件事。然而,最近的頭條新聞表明,這種威脅非常真實,甚至隨著世界陷入衝突和戰爭而不斷增加。事實上,自去年10月以來,哈馬斯襲擊了以色列,以色列襲擊了加沙,伊斯蘭國襲擊了伊朗,伊朗襲擊了巴基斯坦,真主黨襲擊了以色列,以色列襲擊了真主黨,美國軍隊正在與也門的胡塞武裝開戰,儘管美國總統喬-拜登拒絕稱其為戰爭。在發生這一切的同時,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戰爭仍在繼續,中國繼續威脅臺灣,朝鮮威脅攻擊韓國。要爆發核戰爭,只需擁有核能力的世界領導人足夠憤怒、足夠瘋狂、足夠仇恨或足夠絕望,就會使用核武。

真與假和平

如果你對全球舞台上正在發生的場景感到奇怪的熟悉,也許你一直在讀聖經。在馬太福音246-8節中,我們的主和救主耶穌基督警告說:「你們要聽見打仗和打仗的風聲,不要驚慌,因為這一切的事都必須發生,只是末期還沒有到。因為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飢荒、地震。這一切都是悲傷的開始。」自從耶穌升天以來,就一直存在著「戰爭和戰爭的風聲」。然而,這些戰爭和謠言在當今時代變得越來越普遍和複雜。根據聯合國20231月發布的文件,世界正面臨「二戰以來最多的暴力衝突」和「普遍的不安全感」。(3) 如果世界正面臨二戰以來最多的衝突,是否很快就會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當今時代存在著如此多的戰爭和衝突,這一事實證明聯合國未能履行實現持久和平的使命。他們的解決方案是什麼?「實現持久和平只有一條途徑,」聯合國副秘書長阿米娜·穆罕默德 (Amina J. Mohammed)聲稱。她接著建議全世界必須擁抱永續發展。「當我們無法滿足時代的發展需求時,我們就無法確保未來的和平,」她說。(4)

值得注意的是,當聯合國談論「永續發展」時,它與聯合國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直接相關,這是一項於2016年發布的全面議程,幾乎影響到人類經驗的方方面面。然而,現在距離2030年只有六年的時間,所有跡像都顯示聯合國距離實現目標還很遙遠。事實上,人們對聯合國的不滿與日俱增。20239 16日,彭博新聞發表標題稱「對聯合國感到失望的世界現在正在向其他地方尋找答案」。(5) 報告指出,聯合國在解決世界衝突和爭端方面變得越來越無效。台灣政治家蕭美琴表示:「安理會未能對世界各地嚴重違反安全的行為做出有效反應,這令人非常失望。」「我們都意識到我們在維護全球和平方面的共同利益和議程。這就是聯合國成立的原因。」 (6) 印度新德里觀察家研究基金會的傑出研究員馬諾吉·喬希(Manoj Joshi)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聯合國一如既往——世界秩序的分歧在某些方面阻礙了其有效運作。是時候了。」(7)

在另一篇報導中,《華爾街日報》甚至稱聯合國「無關緊要」。(8)

《華爾街日報》指出,俄羅斯、中國、法國總統以及英國首相甚至懶得出席20239月舉行的大會,並問道: 「在流氓政權和多邊主義正在形成的世界秩序中,極地權力中心,聯合國還有什麼用呢?」 (9)

前面提到的彭博文章表明,不斷壯大的金磚國家聯盟可能會介入,填補無效的聯合國留下的權力真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我們應該幫助改革全球治理。」 (10) 金磚五國是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的縮寫。20241月,不斷擴大的集團成員增加了埃及、埃塞俄比亞、伊朗、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11)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巴西和俄羅斯政界人士建議組成金磚國家貨幣,在國際貿易方面與美元相抗衡。因此,金磚國家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削弱西方特別是美國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影響力。「中國正試圖透過金磚國家增強其實力和影響力——尤其是在非洲。它希望成為南半球的主要代言人。」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的帕德萊格·卡迪教授表示。(12)

世界經濟論壇、二十國集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國等全球性組織都是打著讓世界更和平與繁榮的幌子而存在的。然而,一個簡單的事實是,在一個拒絕承認和平之君的世界裡,你不可能擁有和平。這就是為什麼迄今為止所有實現和平的努力都失敗了。來自上帝的平安是唯一合法的平安,除非世界悔改歸向上帝並遵循耶穌基督的教導,否則真正的平安仍然難以實現。在約翰福音 14 27 節中,耶穌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 」當世界離和平越來越遠時,我們必須更接近我們的救主。如果你還沒有悔改你的罪並將你的生命奉獻給上帝,我敦促你現在就這樣做。

歐洲的火藥桶

當情況變得越來越不穩定時,人們通常會用「火藥桶等待爆炸」來形容。這個習慣用語非常貼切地描述了歐洲正在發生的事情,烏克蘭戰爭已經持續了近兩年。這場戰爭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代價。根據英國國防部估計,到2024年底,俄羅斯軍隊將損失超過50萬名士兵。(13) 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敵對行動會結束嗎?根據俄羅斯安理會副主席德米特里·梅德韋傑夫最近的評論,俄羅斯與其鄰國之間的衝突似乎不太可能很快就會得到和平解決。「無論誰掌管烏克蘭這一惡性增長,都不會讓他們的統治合法化,也不會讓這個『國家』在法律上可行。因此,新的戰鬥的可能性將無限期地持續下去,」梅德韋傑夫說。 (14)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沒有美國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干預,烏克蘭早就倒向俄羅斯了。(北約)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自 2022 年戰爭爆發以來,美國已批准向烏克蘭提供超過1130億美元的支援。(15) 不出所料,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非常蔑視美國和西方。當普京在一次公開活動中被問及「你如何看待西方國家對我們對手的援助時?」,他回答說:「問題的關鍵不是他們在幫助我們的對手。他們(西方國家)就是我們的對手」。(16)

美國等國為何提供烏克蘭如此多的資源?人們普遍認為,如果俄羅斯擊敗烏克蘭,她也會攻擊其他國家。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民主黨人查克舒默在2023126日表示,「如果烏克蘭垮台,普京不會就此罷休。他會更有底氣。習主席將更有底氣。我們的對手將在每一個轉折點上不斷地破壞我們。如果我們不願意捍衛西方民主,它就會開始進入衰落時代。」 (17) 然而,鑑於已經花費的金額過高,華盛頓的一些立法者不願授權向烏克蘭提供更多資金。還需要多少?舒默則承諾繼續努力向烏克蘭提供更多資金。「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我們將繼續努力完成這件事。如果我們不採取行動,烏克蘭就會垮台。舒默在2024124日懇求道:「普通美國人將會感受到這種影響,不是幾年,而是幾個月。」美國總統喬·拜登已要求國會授權向烏克蘭另外提供614億美元的援助。(18)

美國及其北約盟國非常謹慎地確保其軍隊不會與俄羅斯軍隊直接對抗。畢竟,直接的軍事衝突可能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然而,儘管他們採取了謹慎的行動,但最近的頭條新聞顯示,歐洲大部分地區都處於緊張狀態,因為它們預計戰爭將蔓延到烏克蘭邊境。例如,在德國,一家名為《圖片報》的報紙公佈了德國政府的機密文件,概述了其應對俄羅斯對其國家進攻的計劃。(19) 瑞典也正積極準備與俄羅斯的戰爭。瑞典民防部長卡爾-奧斯卡·博林(Carl-Oskar Bohlin)宣稱:「許多人在我面前都說過這句話,但請允許我以我辦公室的權力重申——瑞典可能會爆發戰爭。」 (20) 荷蘭官員也敲響了警鐘。「荷蘭應該非常害怕戰爭,我們的社會應該為此做好準備俄羅斯正在變得越來越強大,」荷蘭皇家陸軍司令馬丁·維寧中將說。(21) 荷蘭海軍軍官羅布鮑爾上將也警告稱,很快就會與俄羅斯發生戰爭。「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的和平並不是理所當然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北約部隊]正在為與俄羅斯的衝突做準備,」該官員說。他接著說:「但討論範圍要廣泛得多。這也是工業基礎和人民必須了解他們所發揮的作用。」最後,他接著表示,未來二十年對北約國家來說可能是一段艱難的時期。「一切從這裡開始。認識到並非所有事情都是可以計劃的,也不是所有事情在未來二十年都會一帆風順。」 (22)

同時,英國陸軍高級軍官兼總參謀長帕特里克·桑德斯爵士提出,如果與俄羅斯發生戰爭,可能有必要徵召英國公民入伍,這在英國引發了爭議。「在未來三年內,有關英國陸軍12萬人的說法必須是可信的,其中包括我們的預備隊和戰略預備隊。但這還不夠,」桑德斯說。針對隨後引發的軒然大波,英國首相發言人向英國公民保證:「英國軍隊作為志願部隊,擁有令人自豪的地位。正如我所說,沒有徵兵計劃。」 (23)

毫無疑問,戰爭是歐洲軍事官員心目中的焦點。因此,北約宣布,該軍事聯盟將舉行自1988年冷戰仍在進行以來最大規模的軍事演習。預計將有9萬名士兵參與名為「堅定捍衛者2024」的行動。談到即將舉行的演習,北約表示:「堅定捍衛者2024將展示北約快速部署北美和聯盟其他地區部隊以加強歐洲防禦的能力。」(24)

在其他相關新聞中,20241月下旬發佈的一份報告表明,美國將在15年內首次在英國部署核武器。這一消息是在俄羅斯媒體報導俄羅斯部署新的核爆炸模擬器時發佈的。(25) 這項發明將被應用於軍事單位的訓練和實踐培訓中,以期提高地面部隊在使用核武器,放射物,生化武器環境下實戰操作的訓練品質,同時説明地面偵查單位決定參數,監測核爆炸中心,俄羅斯塔斯通訊社報導。(26)

中東的新戰爭

儘管歐洲大部分國家都在擔心自家後院可能爆發戰爭,但美國已經在中東陷入戰爭。儘管美國政府一直不願將這場衝突定性為戰爭,但簡單的事實仍然是,美軍正在遭受系統性攻擊,美軍多次以武力回應。五角大廈發言人薩布麗娜辛格在談到來自也門的激進組織時說:「我們沒有與胡塞武裝交戰。」「胡塞武裝繼續向無辜水手發射巡弋飛彈和反艦飛彈。我們與我們的合作夥伴正在做的是自衛,」她在 20241月中旬堅稱。(27) 應該指出的是,防禦是戰爭的一部分。畢竟,這就是美國擁有國防部的原因。

為了報復以色列於202310月開始在加沙發動的攻勢,也門胡塞武裝分子在紅海攔截、扣押或徹底襲擊了多艘貨船。據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稱,胡塞武裝的襲擊已經擾亂了全球近 20%的航運。(28)天空新聞報導,由於紅海的混亂,自202311月以來,全球航運成本已上漲超過300% (29) 2024112日,美國在英國等盟國協助下,對也門胡塞武裝發動一連串飛彈攻擊。美國總統拜登在一份解釋這項決定的聲明中表示,「這些有針對性的打擊明確表明,美國和我們的合作夥伴不會容忍對我們人員的襲擊,也不會允許敵對行為者危及世界上最危險的國家之一的航行自由。關鍵的商業路線。」(30) 隨後進行了更多飛彈襲擊,包括117日摧毀了14枚胡塞飛彈的行動。(31) 行動結束後,記者詢問拜登總統飛彈攻擊是否有效。對此,拜登回答:「好吧,當你說工作時,他們是在阻止胡塞武裝嗎?不,他們會繼續嗎?是的。」(31)

如果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中東衝突正在迅速惡化。美國國防部2024129日發布的報告顯示,自以色列和哈馬斯戰爭爆發以來,美國軍隊及其盟友在伊拉克和敘利亞遭受攻擊超過150次。(32128日,約旦首次發生針對美軍的攻擊。無人機攻擊造成3名美國士兵死亡,40多人受傷。五角大廈表示,伊朗對這次攻擊負有最終責任。「我們知道伊朗是幕後黑手。當然,正如我們之前所說伊朗繼續武裝和裝備這些組織以發動這些攻擊,我們肯定會追究他們的責任,」五角大廈發言人說。(33

華盛頓的一些政客呼籲拜登總統對伊朗發動直接攻擊。「應對這些攻擊的唯一答案必須是對伊朗境內和整個中東地區的伊朗恐怖勢力進行毀滅性的軍事報復,」美國共和黨參議員湯姆·科頓堅稱。另一位共和黨眾議員麥克羅傑斯也要求對伊朗採取行動。他說:「拜登總統早就應該最終追究伊朗恐怖政權及其極端主義代理人所實施的襲擊的責任。」民主黨眾議員芭芭拉李(Barbara Lee)表示:「正如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情況正在失控。它開始演變成一場地區戰爭,不幸的是,美國和我們的軍隊都處於危險之中。」 (34)

字典將戰爭定義為「國家之間或國家內部各方之間透過武力進行的衝突;戰爭,如陸地、海上或空中。」根據這個定義,美國已經與可能得到伊朗支持的武裝分子交戰。衝突將會變得多麼嚴重?如果美國真的直接攻擊伊朗,很容易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因此,我們看到現在有許多途徑導致全球戰爭,這場戰爭可能成為世界上經歷過的最具破壞性的戰爭。

最後,很明顯,我們生活在一個異常不穩定的時代。美國南部邊境危機引發德州州長格雷格·阿博特與拜登政府之間的攤牌。阿博特在邊境豎起鐵絲網後,拜登政府起訴德州政府,美國最高法院做出了對拜登有利的裁決。然而,阿博特州長繼續在邊境使用刀片刺網作為威懾力量,有傳言稱這場攤牌可能導致美國內戰。2024125日,《新聞周刊》發表了一篇報道,標題為「格雷格·阿博特與拜登的鬥爭引發『內戰』已經開始的警告。」 (35) 當德州副州長丹·帕特里克在接受採訪時被問及這場爭端是否會「演變成內戰」時,他回答:「我們相信,從憲法上看,我們是對的,我們有權保護我們的公民,我們有保衛這個國家的權利,我們只是在做我們的工作。這些為我們的國民警衛隊和國防警察服務的年輕男女,他們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他(拜登)為什麼要派人去對抗他們?」 (36)

多年來我學到的一件事是,過早下結論是不明智的。我們不能假設第三次世界大戰將會爆發,也不能假設將會爆發第二次美國內戰。事實是,我們不確定,但我們確實知道危險是真實的,這些戰爭可能很快就會成為現實。我們也看到聖經在我們眼前應驗了。我們該做什麼?在帖撒羅尼迦前書 5:5-8 中,我們找到了答案:「你們都是光明之子,都是白晝之子。我們不是屬黑夜的,也不是屬幽暗的。所以我們不要睡覺像別人一樣,總要警醒謹守。因為睡了的人是在夜間睡,醉了的人是在夜間醉。但我們既然屬乎白晝,就應當謹守,把信和愛當作護心鏡遮胸,把得救的盼望當作頭盔戴上。 

感謝大家對本事工的大力支持。我們邀請您一如既往地向我們發送您的祈禱請求。每個請求都會得到單獨關注。願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惠與你們大家同在。阿門。

Samuel David Meyer

本時事通訊是在我們支持者的善意捐贈下得以實現的。如果您想幫助我們,您可以將您的捐款發送到我們的郵寄地址或透過http://lasttrumpetnewsletter.org/donate在線捐款。

01. The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January 23, 2024, By John Mecklin, thebulletin.org.
02. Ibid.
03. The United Nations, January 26, 2023, By UN Press, press.un.org.
04. Ibid.
05. Bloomberg, September 16, 2023, By Iain Marlow, bloomberg.com.
06. Ibid.
07. Ibid.
08.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September 19, 2023, By The Editorial Board, wsj.com.
09. Ibid.
10. Bloomberg, September 16, 2023, By Iain Marlow, bloomberg.com.
11. BBC News, December 29, 2023, By BBC News, bbc.com.
12. Ibid.
13. The Guardian, January 6, 2024, By Guardian Staff, theguardian.com.
14. Newsmax, January 17, 2024, By Sandy Fitzgerald, newsmax.com.
15. CNN, September 21, 2023, By Zachary B. Wolf, cnn.com.
16. The Hill, January 8, 2024, By Alexander J. Motyl, thehill.com.
17. The U.S. Senate, December 6, 2024, democrats.senate.gov.
18. The New York Post, January 24, 2024, By Josh Christenson, nypost.com.
19. Fox News, January 15, 2024, By Greg Wehner, foxnews.com.
20. Essa News, January 11, 2024, By MUP, essanews.com.
21. Newsweek, December 28, 2024, By Jon Jackson, newsweek.com.
22. The Telegraph, January 18, 2024, By Joe Barnes, telegraph.co.uk.
23. The Telegraph, January 25, 2024, By Danielle Sheridan,  telegraph.co.uk.
24. Reuters, January 18, 2024, By Sabine Siebold and Andrew Gray, reuters.com.

25. The Times, January 27, 2024, By David Charter, Alistair Dawber, and Michael Evans, thetimes.co.uk.
26. Newsweek, January 23, 2024, By Kaitlin Lewis, newsweek.com.
27. Reuters, January 18, 2024, By Reuters, reuters.com.
28. The Times of Israel, January 8, 2024, By Jacob Magid, timesofisrael.com.
29. Sky News, January 12, 2024, By James Sillars, news.sky.com.
30. Sky News, January 14, 2024, By Sky News, news.sky.com.
31. Associated Press, January 18, 2024, By Tara Copp and Lolita C. Baldor, apnews.com.
32. The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January 29, 2024, By C. Todd Lopez, defense.gov.
33. Ibid.
34. Reuters, January 29, 2024, By Phil Stewart and Idrees Ali, reuters.com.
35. Newsweek, January 25, 2024, By Katherine Fung, newsweek.com.
36. Newsweek, January 28, 2024, By Natalie Venegas, newswee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