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勞的想像

最後一支號筒(末次號筒)202308月號月刊

「外邦為什麼爭鬧?萬民為什麼謀算虛妄的事? 

詩篇2:1

「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神相和。 我們又藉著他,因信得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 

羅馬書 5:1-2

1971年,約翰·連儂(John Lennon)發行了一首名為《想像》的歌曲。這位前披頭士樂隊成員受到妻子小野洋子的啟發,創作了這首如今著名的歌曲,該歌曲已成為世界和平的讚歌。這首歌的開頭是這樣的:「想像一下沒有天堂,如果你嘗試的話,這很容易,我們下面沒有地獄,我們上面只有天空。」從一開始,我們就看到這首歌呼籲拒絕上帝和聖經原則。這首歌繼續說道,「想像一下,沒有國家,這並不難做到,沒有什麼可以殺戮或犧牲,也沒有宗教。」因此,我們看到了對一個沒有邊界、沒有任何宗教的世界的呼籲,這本質上是一個全球政府的描述。最後,我們被告知,「想像沒有財產,我想知道你是否可以,不需要貪婪或飢餓,人類的兄弟情誼。」值得注意的是,連儂是在他的豪宅里寫下這首歌的,諷刺的是,豪宅里堆滿了他的財產。

這首歌所信奉的原則是明確的共產主義原則,連儂自己也承認這一點。「連儂在逝世前不久的1980 年說:「《想像一下》中寫道:『想像一下,不再有宗教、不再有國家、不再有政治』,這實際上就是《共產黨宣言》,儘管我並不是一個特別的共產黨員,也不屬於任何運動。(1)然而,這首歌在發行50多年後仍然廣受歡迎。事實上,奧林匹克運動會(2) 經常使用這首歌曲,紐約市每年的除夕夜,在敲響新的一年的鐘聲之前,都會播放這首歌曲。(3) 麥當娜、皇后樂隊、尼爾-揚等流行歌手都曾翻唱過這首歌。(4) 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這首歌?

2014 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認可了這首歌,並宣佈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將於20141231日演唱這首歌。時代在 2014年表示,「我們必須為每個孩子想像一個更美好的未來,並致力於實現它。在國際社會規劃2015年及以後的發展方向時,兒童必須成為發展議程的核心——因為他們的未來就是世界的未來。」(5) 換句話說,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認為,對我們的孩子來說,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是沒有人相信天堂或地獄,沒有宗教,人們沒有任何財產。2015年,聯合國發布了題為《改變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文件。這份冗長的文件詳細介紹了該組織的計劃,這些計劃幾乎影響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然而,為了使這個計劃取得成功,他們明白,除非首先改變孩子們,否則你無法改變世界。2015年已經是八年前的事了。那些當時還是孩子的人要麼已步入青年,要麼將在未來十年內步入成年。有一點是絕​​對不可否認的:當今的世界與五十年前、三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沒有宗教信仰

以一種奇怪的方式,約翰-連儂在半個世紀前所想像的世界開始在我們這個現代社會成形。在他的名曲中,連儂要求聽眾《想像沒有天堂》。根據益普索《2023年全球宗教》調查,在26個國家中,只有52%的受訪者表示相信有天堂。比利時在調查中排名最低,只有22%的受訪者表示相信。只有秘魯、巴西、土耳其、南非、哥倫比亞和墨西哥這六個國家有超過70%的受訪者表示相信有天堂。在歐洲,只有波蘭一個國家有超過50%的受訪者表示相信有永恆的天堂。在其他著名國家中,66%的美國受訪者、47%的加拿大受訪者和34%的英國受訪者表示相信有天堂。

相信地獄的人就更少了。在接受調查的26個國家中,只有41%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相信永恆折磨的地方。研究結果表明,有相當多的人相信有天堂,但不相信有地獄。例如,如上所述,66%的美國受訪者表示他們相信天堂,但只有53%的人表示他們相信地獄。同樣,全球調查中只有41%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相信魔鬼。(6) 考慮到撒但的腳印可以被有洞察力的基督徒清楚地察覺這一事實,這是值得注意的。上帝聖言中的約伯記描述了魔鬼「我從地上走來走去」,「往返而來。」彼得前書5:8警告說:「務要謹守,警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這些經文描述了一個總是在潛行的對手。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看到如此多的罪惡、暴力和變態是有原因的。正是魔鬼和他的同夥煽動了這種行為,但如果人們甚至不相信他是真實存在的,那麼他就有能力在雷達下運作並造成更大的破壞。

眾所周知,近幾十年來歐洲大部分地區已經變得世俗化。我們現在看到美國也出現了類似的趨勢。這一趨勢經常被《紐約時報》等主要新聞媒體報導,該報於2023年6月21日發表了一篇報導,標題為《美國最大、最快的宗教轉變正在順利進行》。(7) 該文章的作者傑西卡·格羅斯(Jessica Grose)不是一名信徒,她似乎對這個話題很著迷,並撰寫了一系列關於美國宗教衰落的文章。在2023年4月發表的另一篇文章中,格羅斯在標題中問道:「很多美國人正在失去宗教信仰。你?」 (8) 在她的文章中,指出每年有6,000 和10,000座教堂永久關閉。其中一些建築物已被改造成公寓、激光槍戰場,甚至滑板公園。(9)

美國人的優先事項顯然與過去不同。《華爾街日報》20233月發表的一項調查發現,在接受調查的1000名成年人中,只有39%的人表示宗教對他們「非常重要」。(10) 與此同時,蓋洛普在20236月報告稱,自2012年以來,教堂出席率下降了10 個百分點。接受調查的美國成年人中,只有約30%表示他們在過去7天內參加過教堂禮拜。(11)

腐敗的宗教

為什麼在美國有這麼多人放棄宗教,特別是基督教?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當然無濟於事。當全國各地的教堂在2020年及以後關閉並開始在網上舉行虛擬禮拜時,大量會眾再也沒有回來,即使當面禮拜最終恢復時也是如此。其他人仍在尋求另一種精神體驗,正如我在本期通訊的最近幾期中深入報導的那樣,他們轉向了異教、巫術,甚至撒旦教。所有這些因素都促成了「無神論者」的興起。新聞報導和學術研究中經常使用的「nones」一詞,指的是那些無神論者、不可知論者或「沒有什麼特別」的人。

可悲的是,我們生活在一個腐敗的世界,宗教機構也很容易腐敗。對於近年來飽受醜聞困擾的天主教會來說尤其如此。根據加州灣區美國全國廣播公司附屬機構發布的一份報告,過去三年來,北加州已收到近700起針對天主教機構的訴訟。在這一調查結果中,該州200多名天主教神職人員和普通僱員被指控虐待兒童。律師里克·西蒙斯(Rick Simons)表示:「我認為這表明天主教會對兒童來說正在發生一場普遍的、無法控制的災難。」 (12)

美聯社20234月進一步報導稱,馬里蘭州巴爾的摩總教區的150 多名天主教神父和其他僱員在過去80年裡虐待了600多名兒童。巴爾的摩大主教威廉·洛里承認這些可恥的罪行並道歉。「大多數人很難想像這種邪惡行為真的會發生。對於世界各地的受害者倖存者來說,他們知道殘酷的事實:這些邪惡行為確實發生了,」洛里承認。(13)

20235月,《紐約時報》報導稱,伊利諾伊州超過450名天主教神父和僱員在過去七十年中虐待了至少1,997名兒童。(14) 據《新聞周刊》報導,天主教會已就多起虐待案件支付了近 40 億美元的和解金。同一篇文章稱,美國至少有10萬受害者。(15) 因此,未來幾年支付的金額可能會大幅增加。然而,再多的金錢也無法消除所造成的損害以及所造成的痛苦和磨難。

這種虐待如此普遍的事實已經夠可恥的了。更糟糕的是,我們認為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幾十年,並且經常被天主教會內部的官員掩蓋。出於這個原因,許多長期的天主教徒選擇離開該宗教。「這令人震驚,所以人們有時會對教會感到厭惡,不想成為其中的一部分。人們不太喜歡虛偽,」心理學家Marlene Winell說。《巴爾的摩旗幟報》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詳細介紹了一些人離開天主教的原因。「我怎樣才能進去並讓這樣的人來指導我的精神健康呢?他們只是為了保護自己和金錢,」一位前天主教徒說。(16) 

應該指出的是,其他教派也有虐待行為的報導。天主教會和其他宗教組織內部的這些醜聞給宗教帶來了壞名聲。雖然有些人傾向於立即拋棄所有宗教,但只要堅持聖經原則和上帝話語的真理,宗教就不是壞事。雅各書1:26-27告訴我們:「若有人自以為虔誠,卻不勒住他的舌頭,反欺哄自己的心,這人的虔誠是虛的。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那些虐待兒童的人當然不是清白的。此外,聖經非常清楚地表明上帝憎恨虐待兒童。耶穌基督在馬太福音186節中宣告:「凡使這信我的一個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沉在深海裡。 

儘管應受譴責的醜聞困擾著有組織的宗教,但一些教會官員仍在爭論和辯論愚蠢的話題。這包括英格蘭教會,約克大主教斯蒂芬·科特雷爾最近聲稱主禱文可能「有問題」,因為它以「我們的父親」開頭。「我知道『父親』這個詞對於那些經歷過世間父親的破壞性和虐待的人來說是有問題的,對於我們所有在父權制生活的壓迫下辛苦勞作的人來說,」科特雷爾誇張地說。(17) 主禱文可見於馬太福音6:9-13。它顯然是從我們的救主使用「我們的父親」這個詞開始的。希臘原文手稿使用了pater 這個詞,意思是父親。 因此,沒有什麼可爭論或爭論的。根據聖經,上帝是我們的天父。提出相反的建議不僅在智力上是不誠實的,而且是褻瀆的。

沒有財產

生活在日益數碼化的世界中,奇怪的現象之一是人們不再購買某些東西。在不遠的過去,音樂愛好者會購買光盤,在此之前,他們會購買錄音帶。許多人不再聽 CD。相反,他們在SpotifyApple Music上聽音樂。儘管購買電影曾經很流行,但如今大多數人只是在Netflix或他們最喜歡的流媒體服務上觀看電影。甚至微軟也不鼓勵客戶購買其Microsoft Office軟件。相反,他們希望您訂閱他們的Office套件,因此您可以每年付費,而不是一次性付費。無論你走到哪裡,似乎都有一家公司試圖出售某些東西的訂閱服務。

至於物質物品,就不用再買了。2018年,《福布斯》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擁有一切,但一無所有:歡迎來到租房協會」的文章。該報告涵蓋了一種新興趨勢,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租房而不是購買。想要家裡有新家具但又不想購買?一家名為 Feather的家具公司很樂意向您出租您需要的任何東西。您想在不買任何衣服的情況下更新您的衣櫃嗎?一個名為《Rent-The-Runway》的網站隨時為您出租任何您想要的服裝。該公司的聯合創始人詹妮弗·海曼(Jennifer Hyman)曾經說過:「我認為有一天你的衣櫃將會像固定電話一樣過時。」(18) 根據華盛頓州立大學2021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租衣服而不是購買衣服的趨勢在Z世代成員中尤其流行。「這個想法越來越受歡迎,尤其是在Z世代消費者中。他們對可持續消費主義非常感興趣,關心環境,並願意做出改變來幫助地球。」華盛頓州立大學的丁馳說。(19)

汽車呢?獲得駕照曾經是美國青少年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然而,在這個特殊時期,許多年輕人對獲得駕照或購買汽車不感興趣。《華盛頓郵報》20232月發布的一份報告強調了這一趨勢。文章指出,如今只有25%16歲青少年擁有駕駛執照。1997年,這一數字為43%。「有趣的是,我們聽說年輕人駕駛或獲得駕照的速度不像過去那麼快,」保險信息研究所通訊總監馬克·弗里德蘭德(Mark Friedlander)表示。年輕人為什麼不願意開車?許多人覺得沒有必要,因為如果他們需要去某個地方,他們可以使用Uber Lyft等乘車服務。其他人根本不經常與朋友一起出去玩,因為與朋友的社交和玩遊戲可以在網上完成。這些活動通常是在智能手機上完成的。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張明說:「他們的拇指比腿更加靈活。」(20)

有些人可能沒有意識到,多年來,取消私人擁有汽車的運動一直在持續。2016年,世界經濟論壇(WEF)發表了一篇報導,標題是《再見汽車所有權,你好清潔空氣:歡迎來到未來的交通》。(21)世界經濟論壇設想的未來不是個人擁有汽車,而是任何需要交通工具的人都可以通過智能手機應用程式快速召喚自動駕駛電動汽車車隊。乘客將不再擁有汽車,而是使用數位錢包購買代幣,與他人共用汽車。該文指出:「隨著時間推移,所有權模式也將逐步演變。在區塊鏈上註冊車輛,所有權和使用權將被標記,這意味著所有者可以在沒有協力廠商參與的情況下,通過區塊鏈,交易車輛股份和使用權。」該文還稱:「一些車輛將繼續歸個人或法人實體所有。其他車輛將擁有多個所有者,這些所有者的身份和對車輛的股份可以得到即時更新。」(21)

有一天我們能看到無人駕駛出租車在美國城市的街道上行駛嗎?事實證明,它們已經存在於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和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這些出租車由Waymo運營,WaymoAlphabet, Inc.(谷歌母公司)旗下的公司。根據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CBS News)最近的報導,該公司計劃很快擴展到其他社區。當乘客乘坐一輛沒有人坐在駕駛座上的汽車時,觀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鏡頭真是令人毛骨悚然。方向盤自動轉動,這讓來自亞利桑那州坦佩養老院的一位乘客非常高興。「我們喜歡它。它遲早會為我們取代一輛車,」他說。Waymo已經開業六年了。每週約有10,000名乘客乘坐無人駕駛汽車。(22)

20193月,作家卡拉·斯威舍(Kara Swisher)在《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中寫道:「擁有一輛車很快就會像擁有一匹馬一樣——一種古怪的愛好,一種有趣的稀有品,而且是周末帶出去兜風很酷的東西」。她後來寫道:「但是在未來幾十年內實際購買、維護、保險和存放汽車的概念是什麼?完成的。」(23)

為什麼要做這一切?當然是為了應對氣候變化。2019年,一家名為Arup的組織發布了一份長達134 頁的龐大報告,詳細介紹了現代社會必須採取哪些措施來遏制氣候變化。該報導名為:「1.5°C的世界中城市消費的前景」的報告在第127頁指出,「在交通方面,私家車所有權需要結束,取而代之的共享車輛必須使用更少的材料和更長的時間持久。」報告接著說,「城市居民還需要採用以植物為主的飲食,主要以能源消耗較少的長途運輸方式取代飛行,改變服裝和紡織品的消費方式,並保留電子產品和家用電器更長時間。」(24)「改變衣服和紡織品的消費方式」是什麼意思?我們在報告第82頁找到答案。「2030年的漸進目標:每人每年購買8件新服裝。2030年的宏偉目標:每人每年購買三件新服裝。」(25)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奧雅納集團與世界經濟論壇有聯繫。想像一個你不能經常乘坐飛機旅行、你的飲食受到嚴格限制、你不能擁有汽車、每年只能購買三件衣服的世界。他們所描述的不是一個自由的世界,而是一個被奴役的世界。這就是他們希望您和您的孩子擁有的未來。

詩篇21節問我們:「外邦為什麼爭鬧?萬民為什麼謀算虛妄的事?」讓人們相信沒有天堂或地獄並廢除宗教不會給這個世界帶來和平,因為沒有耶穌基督就不可能有和平。事實上,當人們遠離上帝時,世界就會變得不太和平。羅馬書5:1-2告誡我們:「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神相和。我們又藉著他,因信得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如果你想與神和好,今天就可以做到。如果你還沒有悔改你的罪並將你的生命奉獻給上帝,我敦促你現在就這樣做。

感謝我們所有的支持者,是你們讓這份時事通訊成為可能。願神豐盛地祝福你。如果您有任何祈禱需要,我們邀請您向我們發送您的祈禱請求。每個請求都會得到單獨關注。願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惠與你們大家同在。阿門。

Samuel David Meyer

本時事通訊是在我們支持者的善意捐贈下得以實現的。如果您想幫助我們,您可以將您的捐款發送到我們的郵寄地址或通過http://lasttrumpetnewsletter.org/donate在線捐款。

致謝

01. Far Out Magazine, December 14, 2020, By Joe Taysom, http://faroutmagazine.com.
02.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July 23, 2021, By IOC News, http://olympics.com.
03. UDiscoverMusic, October 11, 2022, By Martin Chilton, http://udiscovermusic.com.
04. WhoSampled, http://whosampled.com.
05. Unicef, December 31, 2014, By Unicef, http://unicef.org.
06. Ipsos Global Religion 2023 Survey, May 2023, http://ipsos.com.
07. The New York Times, June 21, 2023, By Jessica Grose, http://nytimes.com.
08. 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19, 2023, By Jessica Grose, http://nytimes.com.
09. Ibid.
10.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March 27, 2023, By Aaron Zitner, http://wsj.com.
11. Gallup, June 26, 2023, By Jeffrey M. Jones, http://gallup.com.
12. NBC Bay Area, February 22, 2023, By Candice Nguyen, Michael Bott, Mark Villarreal, and Michael Horn, http://nbcbayarea.com.
13. Associated Press, April 5, 2023, By Lea Skene, Brian Witte, and Sarah Brumfield, http://apnews.com.
14. The New York Times, May 23, 2023, By Ruth Graham, http://nytimes.com.
15. Newsweek, August 25, 2018, By Emily Zogbi, http://newsweek.com.
16. The Baltimore Banner, May 31, 2023, By Jasmine Vaughn-Hill, http://thebaltimorebanner.com.
17. The Guardian, July 7, 2023, By Harriet Sherwood, http://theguardian.com.
17. Forbes, August 12, 2018, By Joseph Coughlin, http://forbes.com.
18.  Ibid.
19. Study Finds, August 12, 2021, By Chris Melore, http://studyfinds.org.
20. The Washington Post, February 13, 2023, By Shannon Osaka, http://washingtonpost.com.
21.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December 16, 2016, By Carsten Stocker, http://weforum.org.
22. CBS News, June 1, 2023, By Kris Van Cleave and Analisa Novak, http://cbsnews.com.
23.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22, 2019, By Kara Swisher, http://nytimes.com.
24. Arup, 2019, http://arup.com.
25. Ibid.

如果您想提交祈禱請求,您可以發送電子郵件至prayer@ltmmail.org或郵寄到我們的郵寄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