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事件

最後一支號筒(末次號筒)202204月號月刊

耶穌又大聲喊叫,氣就斷了。忽然,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地也震動,磐石也崩裂,墳墓也開了,已睡聖徒的身體多有起來的。到耶穌復活以後,他們從墳墓裡出來,進了聖城,向許多人顯現。百夫長和一同看守耶穌的人看見地震並所經歷的事,就極其害怕,說:「這真是神的兒子了!」

馬太福音27:50-54

在整個人類歷史進程中,發生了永遠改變世界的重大事件。這些事件可以準確地稱為突發事件字典將轉捩點定義為「某事的重要節點或者某人突然採取一些重要行為的時刻」。自世紀之交以來,我們看到了重大事件,這些事件深刻地影響了我們在這個現代時代的生活方式。

美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發生在2001 911日。在這個決定性的日子裡,我17歲。不到兩年前,我和家人一起去了紐約市。這次旅行的亮點之一是參觀世界貿易中心,並站在其中一座塔樓的屋頂上眺望美國最大城市的廣袤無垠。像大多數美國人一樣,911日上午,美國大多數電視網絡都播放了兩家商業航空公司飛入世貿中心的鏡頭,我驚恐萬分。看到那些我不久前剛剛參觀過的標誌性塔樓著火了,這種感覺令人毛骨悚然。沒多久,這些氣勢磅礴的高塔在一場看起來很像拆遷的災難中化為瓦礫。很快,報告告訴我們,恐怖分子劫持了商業航班,並故意將它們撞向建築物。據說他們的目標是紐約市的世界貿易中心、華盛頓特區的國會大廈以及位於弗吉尼亞州阿靈頓的我們國家軍隊的總部,即五角大樓。被劫持的飛機打算襲擊國會大廈,從賓夕法尼亞州上空墜落。可悲的是,9/11 日,紐約市有2,753人喪生。(1) 被劫持的飛機打算襲擊國會大廈,從賓夕法尼亞州上空墜落。可悲的是,9/11 日,紐約市有2,753人喪生。

那一天,恐懼籠罩了整個國家。聯邦航空管理局(FAA)有史以來第一次停飛了美國境內的所有航班,(2)使憂心忡忡的乘客陷入困境,拼命地想回家去。我們都在想,是否會有更多的襲擊事件發生,而國家對恐怖主義的迷戀很快就開始了。2001912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啟動了其條約的第5條,這在我們的世界歷史上又是第一次。該條規定:「當事方認為,武裝攻擊歐洲或北美的某一個人,會被視為這是對他們國家所有人進行攻擊...(3)

不到一個月後的2001107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部隊入侵阿富汗,試圖推翻塔利班政權,據說該政權在9/11襲擊中幫助了烏薩馬--拉登和恐怖組織基地組織。(4) 在當時,誰也想不到這場戰爭會持續近二十年,但確實發生了。在阿富汗的最後一名美國士兵克里斯·多納休少將要到2021831日才會離開這個飽受戰爭蹂躪的國家。(5) 長達數十年的戰爭付出了可怕的代價。在近二十年的衝突中,美國花費了大約2.3萬億美元的戰爭努力。(6) 布朗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至少有241,000人死於這場戰爭,其中71,000人是平民。(7) 總共有980,000名美國士兵在阿富汗作戰。其中20,700多人受傷,以及2,455人喪生。(8)             

使事情進一步複雜化的是,美國前總統喬治·W·布什以正在進行的反恐戰爭為藉口於 2003319日入侵伊拉克。這場戰爭的合理性在於聲稱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這些武器從未被發現。伊拉克衝突於20111215日結束。 (9) 這場戰爭的代價也是驚人的。估計有134,000名平民在衝突中喪生,4,488名美國軍人和3,400名美國承包商喪生。用於打這場戰爭的資金是借來的;因此,據估計,伊拉克戰爭最終將使美國納稅人損失至少2.2萬億美元,但到2053年可能高達3.9萬億美元。 (10)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2001911日的悲慘事件對這個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於這些飛機撞上了世界貿易中心,美國在經濟上和生命損失方面都承受了巨大的負擔。可悲的是,成千上萬的美國退伍軍人因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回國。這種深刻的創傷導致了這部分美國人口的自殺流行。雖然有7,000多名士兵在反恐戰爭中喪生,但波士頓大學20216月發佈的一份報告估計,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作戰的30,000多名退伍軍人已經自殺。(11)

9/11襲擊之前,美國在很多方面都是一個不同的國家。我可以回憶起去機場送人或迎接到達的人的旅行。當時,即使您沒有機票,機場工作人員也會讓您通過安全檢查站。美國運輸安全管理局 (TSA)官員沒有全身掃描儀和搜身。事實上,沒有 TSA 官員,因為當時還沒有美國運輸安全管理局。TSA是國土安全部的一個部門,在2001911日之前也不存在。

襲擊發生大約一年後,接受調查的成年人中有一半告訴皮尤研究中心,美國「發生了重大變化」。當被問及他們的生活如何改變時,受訪者表示,他們「因襲擊而感到更加害怕、更加謹慎、更加不信任或更加脆弱」。(12) 15年後的2016年,皮尤研究中心的另一項研究顯示,76%的成年美國人表示,9/11是「他們一生中對國家影響最大的十大歷史事件之一」。(13) 911日的事件也加深了對政府的不信任。Statista進行的一項調查202110月的調查發現,11%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堅信」2001 年對世界貿易中心的襲擊是「內部人員」。12%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有點相信」這一理論,而15%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既不相信也不不相信」。只有9%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有點不相信」9/11 是內部工作,45%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非常不相信」,7%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不知道」。(14) 顯然,關於那天到底發生了什麼,還有很多疑問。無論如何,我們可以非常肯定地說,2001911日是我們國家歷史上的一個重大爆發點,它永遠地徹底改變了我們的國家。

回顧大蕭條

9/11襲擊六年後,一場新的危機籠罩了美國。這一次,美國面臨著一個漫長的經濟衰退期,被稱為大蕭條。衰退正式開始於200712月,一直持續到20096月,使其成為美國自二戰以來面臨的最長期的衰退。在這個國家動盪的時期,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4.3%,失業率從200712月的5%一直攀升到200910月的10%。房價下跌了高達30%,(15)這使得許多房主在水下按揭貸款中掙扎,這種現象發生在抵押貸款的欠款超過了房屋的總價值。房屋止贖權急劇增加,數百萬人失去了他們一生的積蓄。事實上,美國家庭和非營利組織的淨資產急劇下降,從2007年的總價值69萬億美元下降到2009年的55萬億美元,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美國股票市場遭受的損失。(16)

2008年底,美聯儲歷史上首次將美國目標利率下調至零。這樣做是希望人們和企業會更傾向於借錢並刺激比大多數人意識到的更接近完全和徹底崩潰的國民經濟。由前總統喬治·W·布什政府領導的聯邦政府也採取了前所未有的措施,開始向被認為「大到不能倒」的美國公司發放數十億美元的救助資金。第一家獲得救助的公司是保險和投資公司AIG,它從政府獲得了850億美元。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汽車製造商克萊斯勒和通用汽車獲得了總計800億美元的救助,被稱為美國銀行的巨型金融機構獲得了1250億美元。(17) 美國人民得到了什麼?符合收入要求的個人收到了600美元的刺激支票。(18) 

儘管大蕭條在技術上於20096月結束,但這種歷史性的經濟衰退的影響在事後多年仍能感受到。美國勞動力要到2014年年中才能恢復經濟衰退期間流失的870萬個工作崗位。(19) 美聯儲直到201512月才提高美國的主要利率。 (20) 然而,到2017年,美國已基本從衰退中復蘇。經濟蓬勃發展,這促使《大西洋月刊》的安妮洛瑞在201712月寫道,大蕭條開始十年後,已經淡入記憶。企業盈利和股市全面復甦,金融業蓬勃發展。勞動力市場已經完全復甦,中產階級收入增長,經濟接近充分就業。州、地方和聯邦各級的政府也已經復蘇,經濟正在接近經濟學家認為的最快的可持續發展速度。」 (21) 似乎繁榮又回到了美利堅合眾國。然而,這種樂觀和興奮將是短暫的。 

恢復中斷

20203月,當一種名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新疾病宣布全球大流行時,世界又迎來了另一個災難性的爆發點。這場迅速蔓延的危機嚴重干擾了原本強勁的經濟復甦。突然,世界各地實施封鎖,非必要企業被迫關閉,超過兩千萬個工作崗位突然消失。(22) 20203月,美聯儲再次將關鍵利率降至零,(23) 政府很快開始大量推出刺激計劃,不顧一切地避免再次出現毀滅性的衰退。到20204月,政府再次發出刺激檢查,這在當時讓我想起了大蕭條。2020 12月將進行更多檢查,而第三輪也是最後一輪直接經濟刺激支付於20213月發放給美國人。 (24) 政府制定了各種刺激計劃,旨在為經濟提供生命支持,但經濟再次面臨崩潰的風險。總計約五萬億美元用於大流行的刺激措施。(25) 雖然這筆巨額資金幫助了勉強堅持下去的企業和個人,但它進一步惡化了已經失控的國家債務,該債務在20221月上升至超過30萬億美元 (26) 相比之下,美國2000年美國的國債總額約為6萬億美元。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在未來30年,美國僅在利息支付上就將花費60萬億美元(27)

幾乎無法想像美國會拖欠債務。然而,國債不可能永遠不受控制地繼續增長。更糟糕的是,混亂的供應鏈、工人短缺和熾熱的通貨膨脹可能會給美國帶來更多的經濟痛苦。我已經看到幾份報告表明我們可能很快會面臨另一場衰退。會比上一個更糟嗎?如果過去二十年的事件教會了我們什麼,那就是意外和前所未有的災難確實發生了。美元會崩潰嗎?一種新的貨幣能取代它嗎?暗示可能會出現一個新的貨幣體系。 

然後現金的終結即將到來

近年來,世界各地的人們對一種被稱為加密貨幣的新型貨幣越來越感興趣。這種類型的貨幣完全是數碼化的,沒有任何中央銀行的支持,往往會急劇上升和下降。儘管它的價值波動很大,但越來越多的人將其視為貨幣的未來。因此,我們看到加密貨幣交易網站在電視和互聯網上大量宣傳,努力推動加密貨幣進入主流社會。這些努力包括幾位職業運動員的代言,包括國家橄欖球聯盟四分衛湯姆布拉迪,他去年出演了加密貨幣交易網站 FTX 的廣告。(28) NFL外接手Odell Beckham Jr. 2021年成為頭條新聞,當時他宣布他的全部薪水為750,000美元將以世界上最著名的加密貨幣比特幣支付。(29) 另一位在國家橄欖球聯盟踢球的四分衛Aaron Rodgers也支持比特幣。他於2022111日宣布,他將以數字貨幣獲得部分薪水。(30) 與此同時,紐約市新任市長埃里克·亞當斯 (Eric Adams) 20221 月宣布,他的第一筆薪水將轉換為加密貨幣。「紐約是世界的中心,我們希望它成為加密貨幣和其他金融創新的中心,」亞當斯宣稱。(31)

政府通常不喜歡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因為這些貨幣不受監管、匿名,並被視為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幣的競爭對手。為了與加密貨幣競爭,一些國家已經開始推出自己的數碼貨幣。這包括開發了數碼人民幣的中國。在這個系統下,交易數據對其他貨幣用戶是匿名的,對進行交易的銀行是不可見的,但對中國政府是完全可見的。(32) 因此,中國當局可以跟踪使用數碼人民幣進行的每一筆交易,並可以隨意沒收資金或限制資金流動。新貨幣與中國最近實施的社會信用體系密切相關,它根據中國公民的行為為其分配「社會信用評分」。例如,過度玩電子遊戲或在公共街道上亂過馬路會降低一個人的分數,而政府批准的活動會提高分數。那些犯下過多違規行為的人可能會被禁止擁有財產、貸款或購買機票,以及許多其他限制。(33)

很容易看出,中央銀行控制的數碼貨幣可能會以多種方式成為隱私噩夢。儘管如此,美國的美聯儲一直在努力研究數碼貨幣。20222月,據報導,馬薩諸塞州波士頓的美聯儲分支機構與麻省理工學院(MIT)合作,已經在測試新的數碼貨幣處理系統的設計。據報導,新系統每秒能夠處理170萬筆交易。(34) 「了解新興技術如何支援CBDC(中央銀行數位貨幣)以及仍然存在哪些挑戰是至關重要的。麻省理工學院和我們的技術專家之間的這種合作有一個可擴展的CBDC研究模型,使我們能夠更多地瞭解這些技術以及在設計CBDC時應該考慮的選擇,」吉姆-庫尼亞說,他是波士頓聯邦儲備委員會的執行副主席和臨時首席運營官。(35)

20223月,美國總統喬·拜登(Joe Biden)發布了一項行政命令,指示美國政府將新的注意力集中在加密貨幣上。該命令呼籲財政部製定政策建議,以保護消費者、投資者和企業免受與不受監管的數碼貨幣相關的風險。更有說服力的是,該命令宣布美國總統正在「緊急」研發數碼貨幣。(36) 這些發展表明,是否會開發數碼貨幣不再是問題,而是何時將開發數碼貨幣。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全球有八十七個國家正在研究和開發央行數碼貨幣。(37)

20218月,被稱為布魯金斯學會的智囊團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是:現金將很快過時。美國準備好了嗎?」文章隨後敦促美聯儲創建數碼貨幣。美國應該開發數碼貨幣,不是因為其他國家正在做什麼,而是因為數碼貨幣的好處遠遠超過成本,」作者埃斯瓦爾普拉薩德堅持說。這些所謂的好處包括為窮人和沒有銀行賬戶的人提供數碼交易的機會。文章還表明,數碼貨幣將使政府能夠快速有效地向所有美國人支付刺激性款項。我們被進一步告知,美聯儲可以使用數碼美元作為工具經濟狀況不佳時的負利率。然而,如果現金被數碼貨幣取代,美聯儲可能會通過逐步縮減每個人數碼貨幣賬戶中的電子餘額來實施負利率,從而激勵消費者消費和企業投資。」 (38) 我懷疑大多數美國人會憎恨美聯儲偷偷從他們的賬戶中偷錢,但當引入數碼貨幣時,這種情況很容易發生。

文章確實承認實施中央銀行數碼貨幣存在一些風險。即使有保護措施來確保機密性,也沒有中央銀行會放棄審計和追踪交易的能力。數碼貨幣可能會威脅到商業交易中剩餘的匿名性和隱私——提醒人們,採用數碼貨幣不僅是一項經濟決策,也是一項社會決策。」(39) 換句話說,作者認為美國人民應該為了社會的利益放棄他們的財務隱私。他在這篇文章的結尾寫道:現金的終結即將到來,它將對更廣泛的經濟、金融和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通過適當的準備和公開討論,我們應該擁抱數碼貨幣的出現。」(39)  

現在有這麼多國家在開發央行數碼貨幣,我強烈懷疑這些不同的數碼貨幣系統最終會合併為一個,從而產生一個全球無現金社會。這個無現金社會將成為全球經濟體系的一部分,該體系旨在將整個世界團結在一個全球敵基督政府之下。世界人口很可能會發現自己無法在不使用數碼貨幣的情況下進行買賣。

世界處於危險之中

在迅速成為2022年最大爆發點的情況下,應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的要求,俄羅斯軍隊於2022224日入侵烏克蘭。突然,我們在歐洲看到一場毀滅性的戰爭,很容易蔓延到其他歐洲國家。世界各國領導人都知道,這場衝突如果持續下去,如果出現誤判或誤解,可能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甚至可能引發核子戰爭。

2022227日,就在俄羅斯開始入侵烏克蘭幾天後,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將其核力量置於高度戒備狀態。(40) 普京的舉動很快改變了關於衝突的談話,讓我們想知道,他真的可以使用核武器嗎?此後不久,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被引述說:提高俄羅斯核力量的戒備狀態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態發展。核衝突的前景,曾經不可想像,現在又回到了可能性的範圍內。」 (41) 人們早就知道,一旦發生全面核戰爭,沒有人會獲勝。因此,核大國傳統上採用相互保證毀滅的軍事學說,即如果一個國家使用核武器,目標或其盟國將作出回應,對肇事者進行核攻擊作為報復。1947年,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進行的一項研究確定,需要10100枚核彈才能摧毀整個世界。(42) 應該指出的是,自從進行那項研究以來,核武器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且現在威力和破壞力都要大得多。關於核攻擊的可能性,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警告說,俄羅斯必須停止核武威脅。任何使用核武器都會從根本上改變衝突的性質,俄羅斯必須明白,永遠不應該打一場核戰爭,他們永遠不可能贏得一場核戰爭。」 (43) 這裡讓我們注意到,在 20223月,兩架俄羅斯戰鬥機非法侵犯瑞典上空的主權領空約一分鐘。後來確定這些戰鬥機配備了核彈頭。(44)

核戰爭是最壞的情況。更有可能的是,衝突將繼續以更常規的手段進行。然而,有一種非常真實和危險的可能性,即戰爭可能蔓延到烏克蘭的邊界,並點燃第三次世界大戰。僅僅是一個誤判就可能引發一場全球衝突。至少已經發生過一次險情。2022313日,據報導,一架攜帶爆炸裝置的蘇制無人機在克羅地亞墜毀。炸彈在一個停車場爆炸,損壞了四十輛汽車。值得注意的是,沒有人受傷或死亡。(45) 如果有人員傷亡,第三次世界大戰可能已經開始,因為克羅地亞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對一個北約國家的攻擊被認為是對他們所有人的攻擊。儘管如此,即使沒有正式的全球戰爭,衝突也已經向國際傾斜。多達三千名美國人表示有興趣在烏克蘭與俄羅斯人作戰,其中一些人已經在那裡與入侵部隊作戰。(46) 加拿大人也自願為烏克蘭而戰,他們甚至有自己的營,由550名士兵組成。(47) 不甘示弱,俄羅斯總統支持將外國戰士從敘利亞和中東其他地區帶到烏克蘭為俄羅斯人作戰的計劃。(48) 因此,你可以讓美國人和加拿大人在烏克蘭與敘利亞人作戰,從而默認導致國際衝突。有些人已經在那裡與入侵部隊作戰。

美國總統喬·拜登聲稱要謹慎行事,以避免衝突升級和美國軍隊捲入戰爭。例如,儘管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一再提出請求,但他拒絕在俄羅斯上空實施禁飛區。拜登還拒絕將戰鬥機轉移到烏克蘭,他說:「我們將派遣進攻性裝備,讓飛機、坦克和火車與美國飛行員和美國機組人員一起進入的想法——要明白,不要自欺欺人,不管你們怎麼說,那叫第三次世界大戰。」(49) 然而,總統在波蘭發表演講時確實引起了軒然大波。談到弗拉基米爾·普京,拜登告訴他的聽眾,看在上帝的份上,這個人不能繼續掌權。」 (50)

儘管世界各國領導人爭吵不休,但不應忘記數百萬人因這場戰爭而受苦的事實。數以百萬計的烏克蘭人逃離了他們的國家,其他人被殺。最近的報告表明,截至2022327日,至少有1,119名烏克蘭平民死亡。(51)俄羅斯人也遭受了重大損失。20223月下旬,俄羅斯政府報告稱,1,351名俄羅斯士兵在戰爭中喪生,3,825人受傷。然而,烏克蘭政府估計,到目前為止,已有超過15,000 名俄羅斯士兵喪生。(52) 所有這些死亡都是悲慘的和不必要的,但正如過去經常發生的那樣,我們看到國家像棋盤上的棋子一樣使用其公民和士兵。我祈禱這場衝突在升級為更糟糕的事情之前得到解決。

我們在本時事通訊中涵蓋了近幾十年來最重要的一些熱點。這些事件對我們的世界產生了嚴重的後果和深遠的影響。然而,我們有希望,因為歷史上最重要和改變世界的事件發生在近兩千年前,當時我們的主和救主耶穌基督在髑髏地的十字架上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這份禮物的影響立刻就被感受到了。馬太福音 27:50-54 告訴我們,「耶穌又大聲喊叫,氣就斷了。 忽然,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地也震動,磐石也崩裂, 墳墓也開了,已睡聖徒的身體多有起來的。 到耶穌復活以後,他們從墳墓裡出來,進了聖城,向許多人顯現。 百夫長和一同看守耶穌的人看見地震並所經歷的事,就極其害怕,說:「這真是神的兒子了!」敞開的墳墓預示著所有相信主耶穌基督的上帝子民將會發生什麼。我們的救主很久以前為我們所做的事,至今仍能感受到。如果你還沒有悔改你的罪,把你的生命獻給上帝,我敦促你現在就這樣做。

感謝大家對這個事工的大力支持。與往常一樣,我們邀請您向我們發送您的祈禱請求。每個請求總是得到單獨的關注。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與你們同在。阿門。

Samuel David Meyer

我們的支持者的善意捐贈使這份時事通訊成為可能。如果您想幫助我們,您可以將您的捐款發送到我們的郵寄地址或通過http://lasttrumpetnewsletter.org/donate在線捐款。

致謝

01. Voices of America News, September 7, 2021, By Agence France-Presse, http://voanews.com.
02. CNN, September 11, 2001, By CNN, http://cnn.com.
03. History.com, March 14, 2022, By Sarah Pruitt, http://history.com.
04. DW, June 10, 2021, By Shamil Shams, http://dw.com.
05. BBC News, August 31, 2021, By BBC News, http://bbc.com.
06. USA Today, September 1, 2021, By Deirdre Shesgreen, http://usatoday.com.
07. Watson Institute, April 2021, By Watson Institute, http://thewatsoninstitute.org.
08. The Conversation, September 1, 2021, By Nate C. Crawford, http://theconversation.com.
09. History.com, March 15, 2022, By History.com Editors, http://history.com.
10. Brown University, March 14, 2013, By Courtney Coelho, http://brown.edu.
11. Colorado Newsline, July 8, 2021, By Faith Miller, http://coloradonewsline.com.
12. Pew Research Center, September 2, 2021, By Hannah Hartig and Carroll Doherty, http://pewresearch.org.
13. Ibid.

14. Statista, October 19, 2021, By Statista Research Department, http://statista.com.
15. The Federal Reserve History, November 22, 2013, By Robert Rich, http://federalreservehistory.org.
16. History.com, October 11, 2019, By History.com editors, http://history.com.
17. Ibid.

18. Ibid.
19. Center on Budget and Policy Priorities, June 6, 2019, By CBPP, http://cbpp.org.
20. CNN, December 16, 2015, By Patrick Gillespie, http://cnn.com.
21. The Atlantic, December 1, 2017, By Annie Lowrey, http://theatlantic.com.
22. Center for Infectious Disease Research and Policy, May 8, 2020, By Stephanie Soucheray, http://cidrap.umn.edu. 
23. The Balance, March 25, 2022, By Kimberly Amadeo, http://thebalance.com.
24. AS, March 17, 2022, By AS, http://en.as.com.
25.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11, 2022, By Alicia Parlapiano, Deborah B. Solomon, Madeleine Ngo, and Stacy Cowley, http://nytimes.com.
26. The Hill, March 21, 2022, By Thomas P. Vartanian and William M. Isaac, http://thehill.com.
27. Ibid.

28. Boston.com, September 10, 2021, By Conor Roche, http://boston.com.
29. Business Insider, January 31, 2022, By Matthew Fox, http://businessinsider.com. 
30. GoBankingRates, March 6, 2022, By John Csiszar, http://gobankingrates.com.
31. Ibid.

32. The Hill, March 8, 2021, By Kristin Tate, http://thehill.com.
33. Ibid.

34. Forbes Magazine, February 7, 2022, By Jason Brett, http://forbes.com.
35. Ibid.

36. Business Insider, March 9, 2022, By Carla Mozee, http://businessinsider.com.
37. Ibid.
38. The Brookings Institute, August 25, 2021, By Eswar Prasad, http://brookings.edu.
39. Ibid.
40. News 24, February 27, 2022, By News 24, http://news24.com.
41. Business Insider, March 14, 2022, By Jake Epstein and John Haltiwanger, http://businessinsider.com.
42. HITC, February 28, 2022, By Arpita Adhya, http://hitc.com.
43.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March 27, 2022, By Thomas Grove, http://wsj.com.
44. Israel National News, March 30, 2022, By Israel National News, http://israelnationalnews.com.
45. Fox News, March 13, 2022, By Associated Press, http://foxnews.com.
46. Slate, March 10, 2022, By Molly Olmstead, http://slate.com.
47. National Post, March 9, 2022, By Tom Blackwell, http://nationalpost.com.
48. The Times of Israel, March 11, 2022, By Agencies, http://timesofisrael.com.
49. The New York Post, March 11, 2022, By Steven Nelson, http://nypost.com.
50. The Washington Post, March 26, 2022, By Tyler Page and Matt Viser, http://washingtonpost.com.
51. Reuters News Service, March 27, 2022, By Reuters, http://reuters.com.
52. CNBC, March 29, 2022, By Holly Ellyatt, http://cnbc.com.

如果您想提交祈禱請求,您可以發送電子郵件至pray@ltmmail.org 或郵寄至我們的郵寄地址。